中正纪念堂,即蒋介石纪念堂,位于台北市中正区中山南路21号,其旧址为日据时代台湾军山炮队与台湾步兵第一连队营地。工程于1976年10月31日破土,1977年11月动工,1980年3月31日完工,并于是年4月4日举行落成典礼,4月5日起对外开放参观。
中正纪念堂是台北市最宏伟的纪念性建筑。其建筑格式采用天坛之顶、金字塔之体,主体部分为白色大理石墙,蓝瓦金黄琉璃宝顶,整座建筑气势庞大。整个中正纪念堂由高耸的纪念楼为中心,包围着蓊郁茂密、迎风摇曳而色彩缤纷的树木花圃与池墉小桥,环境清幽而宁静。
走进大厅,入口即见两部过去御用的凯迪拉克轿车;厅内的文物展示室主要陈列蒋介石的衣冠、文献;蒋介石纪念室则完整呈现“总统府”原来的蒋介石办公室形貌。此外,每天上午10时至下午4时整点的仪队交接,也是中正纪念堂引人注目的“节目”之一。
除了纪念楼外,由于中正纪念堂广场宽敞广阔,因此时有艺文大型演出在此表演,如“云门舞集”户外公演、“跨世纪之音”音乐会,让中正纪念堂成为台北市最大的艺文广场,另外,每年元宵节所主办的台北灯会也是中正纪念堂年度的一大盛事。
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于1975年4月5日逝世后,行政院成立治丧委员会,并于当年6月即决定兴建中正纪念堂以兹纪念,并聘请俞国华、林金生、蒋彦士、高魁元、赵聚钰、费骅、赖名汤、谢东闵、蔡鸿文、周宏涛、秦孝仪、张丰绪、林挺生、辜振甫、徐有庠、王永庆等16人为中正纪念堂筹备小组筹备委员,后又于1976年10月成立中正纪念堂筹建指导委员会,聘请张群、何应钦、陈立夫、倪文亚、王云五、于斌、钱思亮、黄少谷、谷正纲、黄杰、林伯寿、吴经熊、连震东、陈启天、徐庆钟、张宝树、谢东闵、孙亚夫、刘阔才、戴炎辉、刘季洪、周百练、蔡鸿文、林挺生、林洋港等为指导委员。
筹建小组成立后,行政院择定北市杭州南路以西、中山南路以东、爱国东路以北、信义路以南之间地段为建堂基地,并对外征件。经征件评选,后决定采用圆山大饭店的设计者杨卓成的设计,其建筑设计融合了南京中山陵的许多元素。之后随即于1976年10月31日破土、1977年11月动工;1980年3月31日完工,并于4月4日举行落成典礼,4月5日起对外开放参观。
配合开馆工作,行政院于1980年3月1日成立“中正纪念堂管理筹备处”,7月1日正式成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隶属台北市政府。1986年,中正纪念堂改隶教育部管理,并完成组织条例立法程序更名为“国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
2007年民主进步党执政时,教育部在3月2日将国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改制为“国立台湾民主纪念馆”,并依循行政程序废止原先的中正纪念堂管理处。但此举引发中正纪念为教育部辖下四级机关,组织编制改变是否须送立法院审议的争议。
5月10日教育部部长杜正胜发布教育部令,“订定‘国立台湾民主纪念馆组织规程’”起施行的行政规定。5月19日,中华民国总统陈水扁宣布正式改名。6月7日,立法院法制、教育联席委员会决议废止台湾民主纪念馆组织规程;惟教育部认为立法院无权废止四级机关之组织法,双方仍处于各说各话之局面。由泛蓝阵营占多数的立法院在废止组织规程后,主张民主纪念馆不存在,也据此冻结以民主纪念馆名义编列的预算;而当时执政的泛绿阵营则主张立法院无权废除相当于行政院行政命令的组织规程。
中华民国第12届正副总统选举时期,中国国民党籍候选人马英九在竞选时前即承诺当选后恢复中正纪念堂的名称、原大厅的内容,以及从牌楼上的碑文。2008年5月20日马英九上任总统后,行政院在同年8月21日院会中,通过废止《国立台湾民主纪念馆组织规程》,同日回复国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的组织编制,之后于2009年7月20日正式将中正纪念堂匾额重新挂回。但在中山南路正门口匾额题字则维持“自由广场”,并未直接改回原“大中至正”,马英九表示说在征询民众意见之前并不会做任何决定。
行政院在2009年7月,核定中正纪念堂将连同国父纪念馆等国立文教机构交由文化建设委员会管理,2012年5月20日文化部成立后由该部管理。
以上信息由重庆旅行社/重庆美亚地接旅行社整理编辑,欢迎访问美亚旅行社官网了解更多重庆到中正纪念堂旅游,中正纪念堂旅游跟团价格,中正纪念堂当地游路线,中正纪念堂旅游攻略,中正纪念堂旅游资讯等中正纪念堂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