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还摆在石缝里,可抬棺的人却不见了踪迹。悬崖之上的千年守望,是一种固执还是虔诚?直到今天,无人能读懂这千年风霜雨雪中的内涵,无人能解开这千年神秘奇诡的巫溪荆竹峡悬棺之秘……
当缠缠绵绵的大宁河在大巴山中延伸到巫溪县城之上21公里处的荆竹坝,斧劈刀削的岩壁之上,耸立着三峡库区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岩棺群--距今2000多年的濮族岩棺葬群。
岩棺也叫悬棺,即放置在悬崖峭壁上的棺椁,因木质棺椁大都形似独木舟,故也有称作船棺的。
岩棺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发现,就大宁河沿岸,巴雾峡、滴翠峡、庙峡、剪刀峡等处都有,总计尚存完整的岩棺43具,尚存绝壁凿龛岩棺遗址274处,但荆竹坝岩棺群是三峡地区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岩棺群,为2500-2000多年前古代巴人、濮人的墓葬,巴国灭亡后,该葬俗逐渐被汉族的土葬所替代。
棺木全系整木剜挖而成,刀劈斧凿,工艺粗糙,棺盖与棺身子母榫扣合。一般长约1.6-2米,宽、高约0.5米,呈不规整的长方形。
关于荆竹坝悬棺的来历,宁河两岸的人们众说绘坛。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宁河峡中一个绿竹掩映的小村子里,有个神通广大的孩子,一位“算命先生”给他算命说,这孩子有当天子的福分,只是要从某年正月初一起,一百天内开不得大门,否则后果难测。
一日三,三日九地过去了,到了“算命先生”所说的那年正月初一,这户人家果真紧闭前门,从后门进出。眨眼问,九十九天过去了,可就是这最后一天的早晨,孩子的舅父来到他家。孩子娘想,反正今天就是一百天了,自己的兄弟远道而来,怎么能让他不走前门走后门呢?于是打开大门,迎接贵客。
谁知门刚打开,门口松林里就响起了“僻哩叭啦”竹子的爆炸声,象雷声滚滚而过。满屋的人惊呆了,跑到松林一看:根根竹子全部“炸天”,地上躺满了已经死去的金盔银甲的将士。
正在这时,那位“算命先生”叹息地走来,说:“哎,九十九天都过去了,这最后一天你们却挨不过去。看,这些都是日后辅佐天子的臣子啊,可惜!可惜!他再也没有天子之分了。”
孩子的舅父十分难过,马上置了一些棺木,把死去的臣子收敛起来。孩子气愤至极,当即将那些棺材用脚猛踢。说也怪,一具具棺木全都挂在宁河两岸的岩壁上了。
1980年8月,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师生,用木棒架成脚手架,取下了放置最低的18号岩棺。
据他们考察研究后所撰写的《巫溪县荆竹坝棺木岩悬棺调查清理报告》所言,悬棺为楠木刳成,内壁的刀斧凿痕明显,还发现焦黑痕迹,很可能是先用火烤焦然后再刳凿的。棺材两头有柄,柄上有眼,估计是便于抬运。
棺材里有两具小孩的骨骸,主葬为一个部落首领的儿子,大约十一、二岁;殉葬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两个犬齿全被敲断,推测系当时的习俗,颅骨有一创洞,很可能是被尖锐器物击打致死。
棺中还发现青铜带钩两件,长的8厘米,短的3.6厘米,钩呈蛇头状,另外,青铜环一件,为手镯。据专家考证,这具悬棺的年代应在西汉晚期至东汉前期。
1987年,文物工作者取下了距河面38.4米的县城南门湾龙岗1号悬棺。该棺内合葬一男一女,男26岁,女40岁。属战国晚期至西汉前期,棺木形制与荆竹坝悬棺无异,仅体积长大许多。
随葬品有巴楚青铜剑,剑柄有装饰骨雕,漆制剑鞘;竹席细软,蔑宽仅3毫米,工艺精湛,以及丝麻混纺织物。由此可见,当时巫溪经济技术已达相当水准。
以上信息由重庆旅行社/重庆美亚地接旅行社整理编辑,欢迎访问美亚旅行社官网了解更多重庆到巫溪旅游,巫溪旅游跟团价格,巫溪当地游路线,巫溪旅游攻略,巫溪旅游资讯等巫溪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