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古德寺,身为佛教寺庙,却有着哥特式教堂的尖顶;作为汉传大乘佛教丛林,建筑却处处皆是狮头、白象、孔雀等小乘佛教的教义符号;圆通宝殿顶上的佛塔排列,竟与道教北斗九星、七显二隐暗合……
武汉古德寺介绍(上)
融东亚、东南亚甚至欧洲的建筑于一处,佛、道、基督三教的符号共存,武汉古德寺这座深藏于小巷的寺庙为何如此“奇葩”?一段小小的寻访旅程,将我们带回到20世纪20年代的汉口,感知那个特殊时代的风云。
武汉古德寺:小街巷中的历史兴衰
在呈现“大武汉”历史辉煌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到一个奇怪的建筑,有着哥特式教堂的外形,装饰却弥漫着东南亚寺庙的气息,这就是古德寺,建于20世纪20年代,曾是武汉佛教“四大丛林”之首。
古德寺给我的感觉有点诡异,就好像发现前面有一位穿着很异域的美女,正犹豫该用哪国语言上前搭讪,美女却猛然回头,用纯正的汉语说:“吃了吗?”
我随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学院的万谦副教授走进一条仅能容自行车和行人通过的汉口老街巷,美食摊和人家厨房飘出的香味,小贩们抑扬顿挫的叫卖声,让小巷充满了市井的生气。行过百步,出现一个三岔巷,紧邻路口有一扇黑漆大门,门上的漆已经开始剥落,看来有些年岁了,椭圆形的门廊两边各立着两根高耸的尖塔,如同持矛的门卫,尖塔后面的墙壁上刻着几个竖写的楷体黑字:古德寺,黎元洪题。自古以来,竖写匾额都是皇家寺庙的专利,古德寺能获得这样的资格,彰显了它在民国时期的超然地位。
清光绪三年(1877年),一位法号隆常的游方僧人决定在汉口结庐修行,兴建起一座小庙,因为简陋,隆常将其命名为“古德茅蓬”,这就是古德寺的前身。虽是佛家道场,古德寺的兴衰却与政治有着密切关系。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古德茅蓬一带成为革命军和政府军激战的“阳夏保卫战”的战场,当时的主持昌宏法师率弟子参与了革命军的救援工作,将一千多具革命军遗体葬于圆通宝殿后面的菜园中,并收容了大量革命军遗孤。昌宏法师救援革命军,是出于慈悲之心还是出于政治投资,已无法考证,但这一举动就像隋末少林寺主持率十三棍僧救唐王一样,为古德茅蓬赢得了雄厚的政治资本,它因此受到民国政府的礼遇,从简陋的“茅蓬”上升为“共和首寺”。
1912年4月13日,孙中山专程到此凭吊革命烈士,安抚遗孤。1914年,时任“中华民国”副总统的黎元洪亲笔题书,“古德茅蓬”正式更名为“古德寺”。更名之后,古德寺在民国政府的支持下开始大兴土木,由只有几间茅蓬的小庙,发展为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跻身武汉佛教四大丛林的名刹。
自古以来,政治明星似乎都逃离不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命运,古德寺也不例外。因为“共和首寺”的身份,古德寺得以超常规发展,风水轮流转,民国退出历史舞台,这“皇马褂”变成了烫手山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