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风景区—万盛龙鳞石海原名万盛石林,位于重庆市万盛区石林镇境内,是中国最古老的石林,是一个集旅游、科考、避暑和赏雪的绝好去处。经过打造升级后的万盛龙鳞石海景区,增加了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其范围比以前扩大了一倍多,达20平方公里。
万盛龙鳞石海景区的化石,距今约4.4至5亿年,专家将这些化石称为中华震旦角石。这些化石最大的长达600毫米,横截面直径约120毫米,堪称“中华震旦角石之王”。
在中华震旦角石生长的远古奥陶纪时代,万盛龙鳞石海是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海,自然状态良好。为什么物种却如此单一只留下中华震旦角石的遗存呢?是角石的兴盛排斥了其他物种,还是自然环境只适于保存角石的遗体?
化石是泥沙中的动物遗体腐烂后形成的空腔充填物。世界上其他化石群落都含有丰富的硅质,而万盛龙鳞石海的化石却系碳酸钙质方解石和灰岩充填而成。硅是地壳中含量很高的元素,远古海洋中应不乏含硅的成分,但为什么没有充填到角石空腔内?这迄今仍是一个谜。
龙鳞石海景区内,常常举办苗族活动的一个广场叫做踩山坪广场。
踩山坪,是万盛最具苗文化代表性的苗族传统节日,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过去每年的正月初三至初五,居住在万盛及其周边的苗家男女老幼,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带上芦笙,聚集在踩山坪,举办一年一度的传统庆典活动。他们载歌载舞、迎请祖先、祭神还愿、交朋结友、谈情说爱,届时热闹非凡。
万盛苗族以红线束条裹头,有“红头苗”之称。长期以来,苗族人民世代生息在万盛这块域交错、隶属迭变的土地上,从而创造了独特而绚丽多彩的“卡龙子”文化,也就是苗文化。它尽管受渝、黔、湘三省地情、物情、民情的影响,以及巴渝文化、渝黔文化、夜郎文化的渗透,但至今还保留了浓郁的万盛地方特色,其形式和内容也随着历史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变化而不断演化发展。
1989年春,万盛区青年镇的苗族同胞首先恢复了沉寂近半个世纪的传统节日“踩山坪”。1998年,万盛区政府在苗族相对集中的万盛龙鳞石海景区成功举办了“首届万盛苗族踩山会”。
踩山会上,深沉的桶鼓与高昂的唢呐交织,悠扬的芦笙与欢快的苗舞同步,将万盛龙鳞石海装点成一片欢乐的海洋。伴着笙歌鼓点,《滚山珠》、《爬花杆》等众多展示苗家风情的传统节目,和对歌、迎亲、拜堂、闹新房等苗家婚俗与打牛、祭山神等习俗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苗文化长卷。2006年,万盛苗族踩山会入选重庆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万盛龙鳞石海景区新建的风雨廊桥,是依据美国影片《廊桥遗梦》的创意,按照万盛苗家风格设计建造的。廊桥因廊内可避风雨,许多地方称它为风雨桥;因桥上的建筑华丽、内部装饰考究,有的地方也把它称为花桥。还有的地方称之为风水桥或福桥。虽然称呼不同,结构和造型也有差异,但所起的作用却基本一致。
错落有致、雄起多姿的石头排列在一起,如同一群扬蹄奋奔的骏马。其势恢弘壮观,观之犹闻战马萧萧长鸣,不绝于耳。这个景点,是万盛龙鳞石海景区的精华景点之一。身临其中,犹如进入了一个硝烟弥漫的古战场。
相传,在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的3月23日,太平军首领石达开亲率十万勇士和数万战马,由万盛场经石林镇的猪行、青羊寺,然后到扶欢坝,下赶水向綦江进发,25日兵临綦江城下,并围城而攻。当时綦江县令杨铭下令紧闭城门抵抗,并四处求援,当晚还斩杀了城中的太平军内应税超南。
四月初二、初四和初五,上司派兵增援綦江,石达开久攻綦江不下,得知城内的内应被杀,又见敌人外援已到,遂无心恋战,便撤兵至江津。八月初十,石达开又率师进入綦江,留守此地的熊大人的一部分官兵,与从南川方向杀来的清军进行了一场血战,其战死的战马就在万盛龙鳞石海的“鼓坪石阵”化作了巨石。
据传,苗龙岭是古时苗族崇拜自然,焚香烧纸,祭祀祈福的地方。站在这里,几乎可以看到整个万盛龙鳞石海景区的全貌。
像两条昂着头的巨龙的两块石头。传说在远古时,苗族居住在黄河边上,共81寨,他们的首领叫蚩尤为民除掉了危害苗民的“垂耳妖婆”,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后来妖婆的三个妖娃请来了赤龙公和黄龙公(即赤帝和黄帝)复仇,蚩尤率领苗族人民英勇作战,多次打败赤龙和黄龙二公。
赤龙、黄龙二公联合起雷公,水淹苗兵,擒杀了蚩尤,焚毁了81寨。剩下来的苗族子民被迫远走他乡。万盛龙鳞石海的这两条龙,据说就是赤龙公和黄龙公的化身。
以上信息由重庆旅行社/重庆美亚地接旅行社整理编辑,欢迎访问美亚旅行社官网了解更多重庆到龙鳞石海旅游,龙鳞石海旅游跟团价格,龙鳞石海当地游路线,龙鳞石海旅游攻略,龙鳞石海旅游资讯等龙鳞石海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