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盛铜鼓滩景区地处綦江主要支流藻渡河,近年以漂流著称,从贵州桐梓长塘口至万盛铜鼓滩10公里河段,佳山秀水,美景令人目不暇接。游客在感受此地旖旎风光时,大概不会想到,就是这条渝黔界河藻渡河(贵州境内称羊磴河)两岸,曾生活过一支古老神秘的民族——南平僚。
“僚(此处读老)人”,是古代对百越各系民族的泛称。秦汉时,西南地区的百越民族被称为“西南夷”,司马迁《史记》有《西南夷列传》 。三国时期,西南的百越后世开始被称为“僚”(见《三国志·霍峻传》)。
西晋张华所著的《博物志》中说:“荆州及西南界至蜀,诸民曰僚子。”隋唐以后,史籍中记述的“僚”多附于族名、地名之后,如夷僚、俚僚、乌浒僚、昌州僚、南平僚、眉州僚、滇僚、土僚等。由此可以 推测,“僚人”不是单一的民族,而南平僚、眉州僚等则应是单一的民族或部族。
南平僚,又称“南川僚”、“渝州蛮”,约于战国末年开始在藻渡河流域出现,活动地带包括今万盛全境以及南川、綦江、桐梓的一部分。南平僚的来源有几种可能,或是贵州中部的夜郎人北迁,或是重庆一带的巴人南移,或是夜郎人和巴人的融合。
据《旧唐书·南平僚传》记载:“南平僚者,部落四千余户,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虱、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栏。男子左袵露发徒跣,妇人横布两幅,穿中贯其首,名为通裙。土多女少男,为婚之法,女氏必先货求男族。贫者无以嫁女,多卖与富人为婢,俗皆妇人执役。”
藻渡河在旧志上称作“僚人河”,是綦江(古称南溪、夜郎溪、僰溪)的两条主要支流之一,以前为山高林密、蛮荒瘴疠之地。南平僚就在这些与世隔绝的地方过着穴居、渔猎生活。据地方志载,藻渡河分布过三支南平僚:红僚、花僚、青衣僚,以所穿麻衣色彩区别。
南平僚用柳叶舟,妇女以棕丝织网具,男子在湍急的河水里奔梭如箭。丰收时两岸僚人击铜鼓讴歌,摇摆而舞。《太平御览》一书中有“僚人不解丝竹 ,唯坎(击打)铜鼓”的记载。铜鼓是僚人部落的象征物。
南平僚的生活习俗带有明显的夜郎民族特征,如文身,椎髻,跣足,流行打牙(凿齿)、鸡卜、猎头祭鬼,住干栏(吊脚楼类建筑)、穿桶裙 (通裙、统裙),击铜鼓讴歌,生育有水产和产瓮之习等。南平僚的葬俗则受巴人、僰人的影响,以岩墓葬、悬棺葬为主。
自东汉至隋唐600多年间,南平僚在万盛一带留下了大量依山傍水的岩墓群。距铜鼓滩不远的关坝镇高坎子、石虎头两处岩墓群,有墓70余穴,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平僚很少与外部有经济文化往来,处于封闭的原始社会状态。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僚酋“剑荔王”遣使进铜鼓,请予内附。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朝廷以今万盛区青年镇为中心置溱州,辖荣懿、扶欢二县,对南平僚予以羁縻。汉人逐步迁入该地区。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南平僚的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开始习汉话,用汉名,生活习俗也有所变化,如墓葬由岩葬改为土葬。
五代时期,战乱频仍,南平僚酋各自割据称雄,时降时叛,朝廷鞭长莫及。宋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南平僚又进铜鼓内附。英宗治平年 间(公元1064年),溱州为僚酋李光吉、梁承秀、王兖三族所控制,“各有地客数千户”,与官府对抗,拒赋税,匿亡命,扰边民,掠财物。
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72年),朝廷派夔州路转运使孙固荡平三族。其后不久,以木斗为首的南平僚再次反叛。熙宁七年(公元1078年),梓 夔访察使熊本率兵讨伐,进驻铜佛坝(今綦江赶水),溯藻渡河而上,在铜鼓滩一带与僚人发生激战,“焚积聚,以破其党,木斗气索,举溱州五百里地来归”(《宋史·熊本列传》)。这一战非常惨烈,大多数男僚被杀,藻渡河血流漂杵。据传藻渡河有野鬼塘,及当年僚妇以漂河灯仪式祭祀丈夫之处。
经过宋军两次讨伐,南平僚被杀戮殆尽,藻渡河一带田土荒芜,人丁凋零,苗人、汉人大量迁入。据考证,劫余的南平僚,少部分融于苗、汉民族中,其余则迁徒至云贵高原,更远迁徒到了今云南西双版纳及泰国一带。1992年,云南民族学院一教授来渝考察,认为藻渡河南平僚乃傣族的先民。
白云苍狗惊世换,古墓依旧枕寒流。铜鼓滩畔,水流千载,波涛汹涌。作为一个民族,南平僚早已消逝在茫茫烟波里,而他们留下的岩墓群等文化遗迹,依然存有许多不解之謎,启人思古之幽情。
原作于2001年,发于2006年4期《重庆文学》
以上信息由重庆旅行社/重庆美亚地接旅行社整理编辑,欢迎访问美亚旅行社官网了解更多重庆到铜鼓滩旅游,铜鼓滩旅游跟团价格,铜鼓滩当地游路线,铜鼓滩旅游攻略,铜鼓滩旅游资讯等铜鼓滩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