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境内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宝音温都尔四大沙漠,统称阿拉善沙漠,面积约达7.85万平方公里,占全盟总面积的29%;是全区沙漠面积最大的地区。境内还分布浩瀚的戈壁,总面积达9.1万平方公里,占全盟总面积的33.7%。草原属荒漠、半荒漠类型,可利用草场面积为12.72万平方公里,占全盟总面积的47.1%。在这样严酷的生态环境之中,草原民族自古以来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放牧骆驼、山羊等牲畜。贺兰山、雅布赖山、合黎山、龙首山、马鬃山上的岩画,生动地刻画了上万年来游牧民族在这里的生活。
自商、周以降,狄、戎、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吐蕃、党项、蒙古等游牧民族曾经在这里生息繁衍。现在阿拉善的蒙古族,主要源于阿拉善部、额济纳部两部分。阿拉善蒙古族的先祖原为漠西蒙古和硕特部,在元、明、清初居于新疆地区。后为避准噶尔部之乱,由和硕特蒙古部首领顾实汗之子和罗理“携帐万余,避居阿拉善。”
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按蒙古49旗之例,将其编为阿拉善特别旗,置佐领,直属清朝理藩院管辖。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清政府置定远营城(即今巴彦浩特镇)。雍正十年,阿拉善特别旗第二代王爷阿宝将王府迁至定远营,直至解放,共历九代十王。额济纳旗为原蒙古土尔扈特部的一部分,原驻牧于伏尔加河流域,因不堪沙俄欺凌迫害,在清朝唐熙四十一年牗公元1702年牘由其首领阿拉布珠尔率领,万里迢迢回归祖国,居住在额济纳河流域,后建立额济纳特别旗,直属朝廷管辖。阿拉善蒙古与额济纳蒙古均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由于其生存环境、畜牧经济、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均与其他各部蒙古存在明显的差异,表现出鲜明的文化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掀开阿拉善湿地的面纱
居延绿洲(额济纳绿洲)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留下辉煌篇章的大漠明珠。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先秦称“流沙”或“弱水流沙”。秦、汉时称“居延”。西汉、东汉时期是居延绿洲空前发展的时期。因其控扼丝绸之路要冲,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大将霍去病战胜匈奴后入居延、牧河西。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筑外长城延伸到居延,路博德建“遮虏障”。同年发戍甲卒18万到河西,设居延、休屠两都尉,后改为“张掖居延属国”。汉安帝时,居延属国已有居民4700多人。汉献帝建安末年改立西海郡,直至魏、晋。北魏时属凉州管辖。隋、唐改属甘州、肃州。唐朝设立“宁冠军”,总领居延军务。唐代大诗人王维曾出使居延,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传颂的名句。安史之乱时,河西走廊通道切断,居延地区成为长安通往西域的主要通道。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西夏在居延地区设立“黑山威福军司”,筑建“威福军城”,即著名的黑城。
元代称“亦集乃路”,在居延要塞设立“亦集乃路总管府”,统领军政事务。明初亦集乃路和黑城被毁废。居延绿洲的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尚存遗迹的黑城、红城、绿城、甲渠候官城、马圈等古城遗址在居延绿洲遥遥相望。五塔、白塔、清真寺、伊斯兰墓碑、屯田遗址等比比皆是。二十世纪初,俄国人科兹洛夫等文化大盗在黑城等地大肆盗掘,掠走大量珍贵文物,引起世人瞩目。近百年来,在居延绿洲出土了大量的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汉简、佛经、塑像、佛法经典、司法律历,以及用汉、藏、突厥、党项、波斯等文字书写的文书图册,足以使人想见当年居延绿洲文化的辉煌。沙漠文化与居延绿洲文化交相辉映,形成阿拉善草原文化的鲜明特色。
以上信息由重庆旅行社/重庆美亚地接旅行社整理编辑,欢迎访问美亚旅行社官网了解更多重庆到腾格里沙漠旅游,腾格里沙漠旅游跟团价格,腾格里沙漠当地游路线,腾格里沙漠旅游攻略,腾格里沙漠旅游资讯等腾格里沙漠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