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早先的名字叫腊鮓,是有肉有鱼,富庶之乡的意思。至于说何时演变为桃源这个名字不得而知,但肯定是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关。
为了争当这篇名著所描写景点的东道主,许多有着与其描述内容相似环境的地区便纷纷雇佣文人墨客引经据典加以论证。最后是湖南省的武陵源风景区和桃源县抢得先机,独占了《桃花源记》原产地的美名。那么地处贵州修文僻壤的腊鮓又怎样得了桃源的美名呢?如果你有机会亲身游历这块土地便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桃源位于贵阳修文县东部,属于六屯乡,由独山村、大寨村、桃源村等几个村落组成,有桃源河贯穿其中。桃源河上游为香粑房水库,周围广种桃树,名“桃子湾”,桃花盛开的季节,落英缤纷, 顺水而下,流入桃源河谷,便应了《桃花源记》开篇的情节;桃源河谷幽深秀丽,山泉瀑布,奇景叠出,却比《记》中所叙更为精彩;顺河谷下行十五里,豁然开朗,有良田千亩,农舍纵横,炊烟袅袅,鸡犬相闻,恍若到了《记》中之桃源,而桃源村之得名,恐怕便是由此而来的了。
《桃花源记》中所叙之桃源,主要在其避世难寻,与世无争,并没言及有广阔的原野和壮丽的景色,不过是幽静秀丽,小桥流水而已,恰与修文六屯乡的桃源不谋而合,所以腊鮓之更名为桃源便名副其实了。
当然,现实世界中的桃源与理想中的桃源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而最大的差距在于现实世界是难以避免战乱与纷争的。清咸丰九年(1859),在太平天国革命影响下,农民何得胜集众数万, 以腊鮓和扎佐为根据地,发动反对清政府横征暴敛的武装起义,以黄布扎头为号,称“黄号义军”,曾经两经修文,杀富剂贫,深得民心。
直到同治八年(1869),起义才被清政府镇压下去,最后一战,十分惨烈,喊杀之声震撼山谷,鲜血染红了桃源河水。红军长征时,曾经两次经过修文,据当地群众说,毛主席、朱总司令那时是在桃源住过的,毛主席就住在宏福寺,朱总司令住在静室寺。1935年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后,采取回师遵义,横跨乌江,佯攻贵阳之势的策略, 浩浩荡荡地向南进发。
当时国民党中央军有一个排驻扎在龙兴寺防堵红军,每天叫人送米送油,有时到寨里打狗捉鸡,老百姓敢怒不敢言。红军先谴团获悉后,立即将龙兴寺包围起来,几颗手榴弹往寺里一扔,中央军立即吓破了胆,跳进牛圈里躲藏。
红军从寺后翻墙而入,用枪口对准惊慌失措的敌人。押着30多个中央军到寨里示众,许多俘虏身上、脸上都沾着牛粪。老百姓痛快的说:“你们这些家伙鸡肉狗肉吃多了,也该换换口味吃吃牛粪,以后才晓得红军苦瓜(手榴弹)的味道。”
集合出发的号音响起,红军叫俘虏背着卸了枪柄的枪跟着走,又将俘虏吃剩的米、油、肉分给老百姓,老百姓依依不舍地为红军送行,直到桃源河口才返回。
以上信息由重庆旅行社/重庆美亚地接旅行社整理编辑,欢迎访问美亚旅行社官网了解更多重庆到桃源河旅游,桃源河旅游跟团价格,桃源河当地游路线,桃源河旅游攻略,桃源河旅游资讯等桃源河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