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上海,只是一个以渔业和棉纺织手工业为营的小镇。19世纪,良好的港口位置使上海开始展露锋芒。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成为中国开放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并很快因成为东西方贸易交流的中心而迅速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跨国公司开展贸易和商务的枢纽,是亚太地区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被誉为“东方巴黎”。但在1949年建国之后,外国人几乎全部离开了上海,上海随即没落。改革开放后的90年代起,上海又开始重现往日的繁华,成为了今日中国大陆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全球最大的贸易港口。
上海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的长江口,是中国第一大城市,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拥有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最大的外贸港口。有超过2000万人居住和生活在上海地区,其中大部分属汉族江浙民系,通行吴语上海话。
上海也是一座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具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古迹,如上海的地标——浦西的外滩和新天地。但在一江之隔的浦东,却呈现出另一番繁华景象: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与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建筑共同组成了全球最壮丽的天际线之一,而2014年将建成的上海中心,更会为“东方巴黎”添上灿烂的一笔。
今日的上海,不仅是中国重要的科技、贸易、金融和信息中心,更是一个世界文化荟萃之地。上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并致力于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办。
上海的最佳旅游时间是春秋两季,一般是3-5月和10-12月。柳絮桃花、自在飞莺的春季最适合郊外踏青。游人可前往南汇赏桃花、品春桃。红叶漫天的秋季是品尝大闸蟹的最佳时节,所谓“秋风响,蟹脚痒”,此时的大闸蟹蟹黄足、蟹脂厚、蟹肉美,令人垂涎欲滴。值得注意的是,清明前后是上海人阖家外出扫墓的时节,到周边城市的交通会非常紧张。
上海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雨水充足。上海气温最热的时候是在7-8月,超过35℃的高温天数有数十天,不适宜室外活动;最冷的时候是1-2月,虽然少有降雪,但湿冷的空气和刺骨的北风往往令人难以忍受,要注意防寒保暖。6-7月上旬是梅雨季节,阴雨连绵;8月底-9月是台风多发季节,常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两个时段游上海一定要带好雨伞。
1949年以前,上海被称为“十里洋场”,租界内曾经吸引了很多外国侨民定居。其中上层侨民(主要来自英美两国,共有1万多人)主要居住在2个租界的西部以及越界筑路地段(今徐汇、长宁、静安区)。而各种各样的中下层侨民——日本人、澳葡、部分白俄难民、二战期间的犹太人难民、以及在公共租界担任巡捕的印度锡克人,都主要聚居在苏州河以北的虹口区。很多躲避苏联红军逃难到上海的白俄难民在上海成功立足后,纷纷迁居法租界中部的霞飞路附近。法国虽然在上海开辟了租界,然而侨民数量始终稀少(即使在法租界侨民中也始终是少数),而且天主教神职人员占很大比重。这些外国人在1949年以后,几乎全部离开了上海。
1949年以前,来自中国各地的移民也常常采取族群聚居的形式。上海早期移民大多来自周边江苏南部和浙江省的吴语区,特别是苏州、宁波等地。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宁波籍商人立刻涌入上海,利用地缘和语言优势,迅速胜过广东籍买办,成为上海最有影响的商帮。1860年,太平天国进攻苏州时,苏州居民掀起了大规模移居上海的浪潮。来自吴语区的移民明显在上海居民中占据优势地位,并且占据了城市中心区域。而来自江淮官话区的江苏北部移民(江北人或苏北人)则大多处于社会边缘地位,其中有许多是以难民身份躲避家乡水灾来到上海,他们主要聚居在城市西北部边缘的闸北区、普陀区,也有不少人住在城市东北部的杨浦区、虹口区,与来自宁波等地的移民杂居。来自广东的移民主要聚集在虹口区四川北路一带。
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中,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前后经历25年,很多上海的青年被发放到大陆各地,也改变了其他地区的人口组合。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上海的知青又陆续调回上海。
1990年代后期,上海再次成为移民城市的目的地。大陆各地有很多人搬迁到上海定居。台湾人、香港人在沪常住的数目众多。由于很多外国公司在上海常年设有办事处,所以很多外国人也常年定居在上海。小部分犹太人仍然在上海经营家族生意,为上海带来了商机。日本、韩国人很多都聚集在“古北”小区附近。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西方人陆续在上海市长宁区和徐汇区集中居住。
外滩是上海的标志,是这座东方大都市最着名的景观。百余年前,这里是远东财富神话的发源地,当殖民者踏上这块陌生的土地时,就看中了黄浦江的这片江滩。于是,这条曾经是船夫与苦工踏出来的纤道,经过百余年的建设,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百余年后的今天,我们领略着上海母亲河----黄浦江的风采,远眺着对岸浦东陆家嘴地区的新姿,感受着绿树花坛间大都市园林的别样风味,享受着大都市少有的清新空气和明媚阳光。
外滩全长约1.5公里。东面西临黄浦江,西面为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虽然不是同一时期,也不是同一建筑风格,但这些大楼建筑格调统一,轮廊协调,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和雍容华贵的气势。
外滩五彩缤纷的夜景是上海的骄傲。彩色的灯管勾勒出了浦江两岸的整排高楼,宛如童话世界里的巨大城堡。众多建筑中,最着名的要数中国银行大厦和和平饭店,这两幢沉浸在淡紫灯光里的石砌大楼已成为外滩百年沧桑风云变化的历史见证。
石库门是老上海的一种房屋结构,半个世纪以来,石库门的变迁也是上海变迁的一个集中缩影。作为上海曾经的主要居住环境,石库门是上海小市民文化的精神策源地,石库门逼仄的空间和纷杂琐碎的氛围培育了上海的小市民精神。而现在石库门则成了旅游景点、流行的元素,甚至是品牌。
石库门是一种砖木结构的毗连式房屋,大多成排建筑在里弄内,是上海独有特色之一。石库门的外形像条走廊,中间纵向深入,左右两旁为相互毗连的居民。石库门住宅构成了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交错的里弄社区。石库门里弄在最多的时候有9000多处。
近几年,随着上海的不断改建,一片又一片充满怀旧风情的石库门逐渐消失,仅有一小部分被改建后保留了下来。位于黄陂南路、太仓路上的新天地就很具有代表性。此外,在永嘉路、陕西南路的步高里等,也能看到上海的石库门。
沪剧是上海的代表剧种,流行于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它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等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清代道光年间,浦江一带的滩簧发展为二人自奏自唱的“对子戏”和三人以上演员装扮人物、另设专人伴奏的“同场戏”。1898年,已有艺人流入上海,并固定在茶楼坐唱,称作本滩。1914年,本滩易名为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
沪剧以表现现代生活见长,用上海乡音演唱,内容通俗易懂,唱腔自然亲切,带有浓郁的江南水乡情调,很受上海市民的喜爱。现在在文庙附近的一些小剧场中仍能经常见到,偶有大型舞台剧在一流剧院中展演。
上海的历史遗迹不多,比较拿得出手的只有建筑。老洋房是老上海建筑中的极品。尖翘的屋顶,小巧的阁楼,饱经风雨的黑色铁栅栏,这些隐匿于现代化繁华大上海的复古建筑,无疑使人们能从这个越来越国际化的城市中寻找出一种历史感和文化感。上海老洋房一般为四面或三面临空,装修精致,有客厅、餐室及数套卫生间等结构较好的独立式或和合式、别墅式住宅。
上海的老洋房主要分布在四个市中心区:徐汇区、长宁区、卢湾区和静安区。汾阳路、愚园路、武康路、湖南路、思南路、长乐路、华山路、兴国路、茂名路是老洋房最集中的区域。
酒吧是上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规模不等、风格迥异的酒吧遍及上海的每个角落,就像繁星飘洒在夜空,将午夜的上海装扮的无比妖娆多姿。
上海的街,是一种风景、一种风情、更是一种文化。文艺青年最爱去多伦路,幽雅的画廊、前卫的艺术馆鳞次栉比,还不时会有知名艺术家举行讲座和讨论会;衡山路梧桐满街、绿荫如盖,白天是一条幽静清雅的小街,到了晚上就摇身一变成为酒吧林立、人流如织的热闹繁华之地;城隍庙上海老街,展示的是一幅“清明上河图”景象,小贩的叫卖声,古街古巷古屋,到处充满了江南小镇的气息;雁荡路经典的建筑、露天的酒吧、别致的茶坊、幽静的咖啡厅,是不少上海年轻白领的最爱;长乐路、陕西南路的小店是时髦女郎百逛不厌的圣地,也是白天美女出现频率最高的地点。
上海人称的本帮菜指的是上海本地风味的菜肴,特色可有用浓油赤酱(油多味浓、糖重、色艳)概括。常用的烹调方法以红烧、煨、糖为主,品味咸中带甜,油而不腻。本帮炒菜中,荤菜中特色菜有响油鳝糊、油爆河虾、油酱毛蟹、锅烧河鳗、红烧圈子、佛手肚膛、红烧回鱼、黄焖栗子鸡等,真正体现本帮菜浓油赤酱的特点。上海蔬菜按季节不同有各种时令菜。马兰头、荠菜、鸡毛菜、上海小油菜等都非常清爽。
上海水蜜桃、进京乳腐、枫泾丁蹄、上海梨膏糖、凤尾鱼罐头、上海浦东鸡、银鱼、上海木雕、嘉定竹、上海面塑、上海牙雕、上海绒绣、上海丝绸、嘉定黄草编、松江鲈鱼、城隍庙梨膏糖、崇明水仙花、上海漆器、上海玉雕、上海砚刻、上海集云阁篆刻、上海曹素功墨、上海崩瓜、猪血扁、城隍庙五香豆、嘉定白蒜 香、粳稻、香芋、芦笋、上海高桥松饼、上海潜泉印泥、金泽状元糕、“五芳斋”糕团 、上海绢花、凤尾鱼、叶榭软糕、上海龙虾片、上海全蛋萨其马、崇明白山羊、崇明酱包瓜、龙凤酸梅汤。
2009 年11月,迪士尼乐园正式落户上海,上海成为全球继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法国巴黎、日本东京、中国香港之后第六个建设迪斯尼乐园的城市。上海迪斯尼乐园一期占地116亩,最早将于2014年开放。
以上信息由重庆旅行社/重庆美亚地接旅行社整理编辑,欢迎访问美亚旅行社官网了解更多重庆到上海旅游,上海旅游跟团价格,上海当地游路线,上海旅游攻略,上海旅游资讯等上海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