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咨询电话
023 - 8691 5016
美亚国旅>旅游指南>三峡博物馆旅游>三峡博物馆旅游指南>三峡民俗风情文化

三峡民俗风情文化

(信息发布:重庆美亚国际旅行社 游客/发表人:看淡)

三峡民俗风情文化之一:从师礼仪

读书礼节

旧时,小儿长到一定的年龄开始上学读书,称为上蒙学或“发蒙”,即接受启蒙教育。

学生对“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称“先生”。到了上学日期,家长必备香蜡和“礼封”(用红纸包封小钱几百文不等),名曰“贽敬”,这是送给老师的见面礼。

家长带儿童焚香,先向“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行三跪九叩礼,再向塾师行跪拜礼。塾师受礼,勉励学童几句。

家长送上礼封,辞别而去。塾师的讲桌上放有文房四宝、书籍、戒尺(拍案惊众和体罚学童的工具),有的先生还备有专门体罚学童的工具——篾板。轻则用戒尺或篾板打手掌,重则打屁股,挨篾板的称为“吃笋子熬肉”。

开学之后,每逢初一、十五,学童便自带香烛,先向孔子牌位行礼,次向先生作揖,然后入座读书,这叫做“朔望祭礼”

每逢孔子生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从二十六日晚间起,学童便凑钱办置香火,二十七日早晚两次焚香向孔子牌位行礼祭拜。

学生对先生也是极力敬奉,逢年要给先生拜年,过节要去叩节,生日要去祝寿,都必备厚礼。家中有红白喜事,也要请先生光临。先生与客人交谈,学生要伫立一旁,侍候起居,奉烟献茶。

先生平时对学生态度和蔼,教书时也很认真。每逢端阳节,先生要给学生“打发”,即送礼物,一般都是送书、扇之类,勉励学生好好读书。

学艺礼节

三峡地区传统劳动职业样样俱全,有“九佬十八匠之说”。

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员心灵手巧,一般都有一手绝活,其中不乏能工巧匠。这些精湛的技艺能够流传于世,全靠师徒之间一代一代的传承。

旧时,要拜师学艺首先要找一个引荐人,向师傅介绍情况,并送上礼物。如果师傅有心收徒,拜师者要向师傅呈报出生年月日,师傅请算命先生推算,如果与师傅命上相克,便当不成徒弟;如果不相克,则选个好日子,拜礼收徒。拜师必须立下拜师文约,写明师傅、学徒、引荐人在徒弟学艺期间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并画押为据。

求师学艺的规矩:一是三年出师,再帮师傅一年,然后才能出师独立接“活路”(即现在所说的业务)。投师时要先写“投师贴”,整“投师酒”,设酒席,请陪客,接师傅吃饭。

二是在学徒期间,徒弟随师傅出门做工,只吃饭,不收工钱。不管到哪里,都要主动挑行李、背大篮,为师傅负重。徒弟在师傅家吃饭,每月交一定的粮食和油盐。白天跟师傅学艺干活,晚上要为师傅家做家务。

三是逢年过节以及师傅、师娘生日或其它红白喜事,徒弟要去拜年、叩节、祝寿,贺喜送礼。四是出师之日,要举行隆重的谢师仪式,办谢师酒宴款待师傅,敬拜祖师等,有些行业还要敬奉谢师钱。

徒弟出师时,师傅也要办酒席招集同门聚宴,还要事先准备好一套工具送给出师的徒弟,同时慎重交待出师后独立接业注意的事项。饭后徒弟回家,师傅短送一程。送得越远,表示师徒之间情意越深厚并预兆徒弟的手艺行得远,遍及四面八方。

有些师傅总是留一手“防身手艺“,如果徒弟对师傅忠心耿耿,师徒关系十分密切,师傅往往在临终前才将独门绝技相传。

三峡民俗风情文化之二:婚嫁礼仪

提亲、换庚与定亲

旧时三峡地区汉族男女青年婚烟决定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由父母作主,媒人撮合,所谓“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至于男女双方是否情愿无关紧要,操办者注重的是门当户对。

包办婚姻给无数青年带来巨大痛苦,一些青年为了反抗包办婚姻,不得不远走他乡。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最早的婚姻是比较自由的,在唱歌跳舞或劳动生产中,男女青年彼此倾吐爱情,便可成亲。

改土归流后,由于汉文化的影响,流官们为“严肃风化”,推行包办婚姻、“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教化,禁令规定:“闺门之教宜先……毋令与男子同坐,以礼约其身。

至于选婿,祖父母、父母主持之,不必问女子愿否。或女子无耻,口称不愿,不妨依法决罚,一语聘定终身不嫁。”还规定:“背夫私逃之风宜禁……嗣后妇女有背夫逃回者,除将妇女按律杖一百外,听夫去留。其纵容之父兄,应重律杖八十,并枷号示众。”尽管强令推行汉化,但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仍然保持着哭嫁、穿露水衣、喝“允口酒”、“纹多彩”等古老遗风。

旧时婚姻首先要通过提亲、换庚、定亲三种礼仪形式。

提亲是指或男方父母看中女方家,请媒人牵线搭桥;或媒人自认为男女双方般配,向双方父母提出议婚,从中撮合;或有少数女方对某家小伙子有意,同样“媒妁之言”。旧时,各地都有以做媒为主的媒人,俗称“媒婆”,甚至还有官媒和私媒之分,官媒是朝廷敕封的,专管男女婚姻之事。

换庚是男婚女嫁中最重要的环节。经媒人提亲后,男女双方家庭有意议婚,男方便请女方家开生辰八字(俗称“八字贴”),即出生年月日,然后请算命先生合男女生辰八字,如果无“八败”(即克父、克母、克夫或克妻、克兄、克弟、克姐、克妹、克子女)之处,便将男女双方的八字贴压在男家神龛的香炉下放三日,三日中若无家人病痛、死亡、打烂东西等不吉利之事,便用红纸写好男子姓名及生辰八字,遣媒人连同“水礼”(简单礼品)送到女家。女家亦 “开红庚”,双方互换,俗称“换庚”。庚书封面上还有龙凤图案和“鸾凤和谐”字样。换庚以后即可定婚。

定婚时,男方要给女方家送聘礼,聘礼中物品宜取吉祥语,其数宜双忌单。女家则以礼相还。男方还要置办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和女方父母参加,表示双方婚姻关系正式确定。到了婚期,男方请算命先生选定吉日良辰,书写红纸“期单”,遣媒人携礼品将期单送至女家,如果女家没有意见,届时男家便可前往迎亲。

迎亲与哭嫁

迎亲的日子定下来后,男家杀猪宰羊,准备酒席,请好各类帮工,做好迎亲的一切准备工作。女方也准备酒席,筹办嫁妆。嫁妆多少,视女方家境而定,一般都是箱笼、被盖、衣物、器皿等,富裕人家还用地产或房屋做嫁妆。

迎亲:迎亲那天,新娘很早起床,穿上嫁衣,等待行扯脸、上头之礼。扯脸、上头必须选一位与新娘八字相合且有德识的妇女为女宾。

届时,女宾用棉线勒去新娘鬓角和脸上的汗毛,并将眉毛予以修整,俗称“开脸”。然后,为新娘梳妆打扮,谓之 “上头”,即将新娘头发挽成成年妇女发式--高髻(或“粑粑髻”),标示新娘已成年。

迎亲之日,男家张灯结彩,清早就派出迎亲队伍,包括新郎(有的地方新郎不随行,而是提前到女家叩拜岳父岳母)、伴郎、媒人、吹鼓手、轿夫等,少则二三十人,多则百余人,一路上吹吹打打,热闹非凡。

花轿抬进女家,半截放进堂屋,新娘敬拜祖宗牌位,辞别父母,戴凤冠霞帔,红绸盖顶,由亲兄弟背上花轿,也有搀扶上轿的,俗谓“出阁”。

新娘启程前,女家尚有一项重要仪式,即赠赐压箱钱。盛装新娘衣物的箱子搁置堂上,内亲外戚竞相将装有现金的红包放入箱中,司仪高声唱报亲戚名号及所赠数目。压箱钱作为新娘婚后的“私房钱”,男家(包括丈夫)一般不得过问。

花轿起轿,媒人在前,花轿居中,嫁妆随后,然后才是送亲客和迎亲客。新娘一般由哥嫂或弟弟以及伴娘陪送。新娘在途中不能下轿,也不能掀轿帘东张西望。

休息时,轿夫和抬嫁妆者还要向送亲客讨喜钱。将近男家,旧时还有“拦车马”(亦称“回车马”)的习俗,即男方支客先生在大门前摆设香案,花轿至案前停下。男家司仪点燃香烛,抓一把米撒向花轿及四周,口念“拦车马”赞词(赞词各地不同)。

念毕,杀雄鸡一只,将鸡血环洒花轿四周,一直洒到新房,并以一片鸡毛沾鸡血贴在新房门上,藉此驱邪。据说女家已忘故的宗亲灵魂都要隐随花轿给新娘送行,将入男家了,须得请回诸神,以保喜宅安宁。

哭嫁:在三峡地区,旧有姑娘出嫁时哭嫁的习俗。即将出嫁的姑娘通常在婚期的前三天就要哭嫁,有的甚至在十天半月之前就开始哭嫁。哭嫁的形式是边哭边唱。

先是姑娘独自哭,到男家迎亲的前一夜,姑娘的相好女友和三亲六戚姊妹聚集一堂,主人备上茶点,大伙围坐一屋,以你请我答,你述我劝的形式哭嫁,谓之“坐歌堂”

姑娘哭嫁时唱《哭嫁歌》,内容有哭爹娘养育之恩和祖先的;有哭兄弟姐妹手足之情的;有哭对家乡的依恋之情的;有哭诉自己不遭遇和忧愁的;有哭媒人(实际上是骂媒人)的等等。

哭时,时而低沉,时而悲切,时而高昂,时而欢欣。哭嫁歌有一定的格式,民间文人搜集整理或自编为《哭嫁书》,姑娘早早就得学习背热。过去姑娘十二三岁时就开始学哭嫁。出嫁的姑娘如果不哭嫁,便会被人讥笑为一心想嫁人。

《哭嫁歌》多是长短句,也有五言七言等形式的。例如,过去流行的“哭媒人”歌:“堂屋上面三炷香,媒人回去生疔疮。一个疔疮几个头,十人看到九人愁。堂屋后边栽杉条,杉树长大搭木桥,郎客过桥不闪摇,媒人过桥跌下桥。跌断脚杆做柴烧,跌烂脑壳做瓜瓢。跌断手杆放狗咬,四肢不全做猪槽。堂屋门前栽辣椒,媒人回去遭火烧。堂屋门栽李子,媒人回去死女子。堂屋门前栽茄子,媒人回去死儿子。堂屋门前三炷香,媒人回去口生疮。”这是典型的七言形式。再如“哭爹娘”,这里摘录五言句式的:“哭声我的爹,哭声我的娘。谆谆来教诲,辛勤来抚养。望女攀高门,找个如意郎。命运前生定,岂能任勉强?……相处十八载,恩德永难忘。今朝出家去,心中实悲伤。女儿走别后,爹娘多保养。日后回娘家,再来看爹娘。”

拜堂与闹洞房

行过“拦车马”仪式后,便开始拜堂。

吹鼓手吹奏欢快的民间乐曲,在司仪的引导下,举行“升舆”、“停舆”、“卷帘”、“出舆”、 “踏宅”、“登毡”等仪式。

新娘花轿抬到花堂门口时,一位多子、多福、高寿的老太太卷起轿帘,将新娘扶出。新娘踏过米筛,步入花堂。花堂正中铺设大红地毯,父母双亲上首就座,新郎新娘一左一右站在地毯上。

拜堂:新郎、新娘随着司仪高颂“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双亲”、“夫妻交拜”,依次跪拜天地、祖宗、双亲,并面对面互拜,拜堂后便成为正式夫妻。

闹洞房:接着,司仪高颂“新郎新娘入洞房”,于是,新郎一手提“长命富贵灯”,一手与新娘牵一条中间扎有大花的红绸缎,双双进入洞房。洞房里红烛高照,新郎为坐在新床上的新娘揭开“盖头”,二人共饮交杯酒。稍后,二人出洞房拜客。酒席上,新郎新娘由父母带领向客人一一敬酒。

晚上,由多福多子的妇女铺新床,并把枣子、花生、桂圆、李子等撒到床上,祝愿早生贵子。边铺边撒边念诵:“铺床铺床,儿孙满堂,先生贵子,后生姑娘。”

然后,便开始闹洞房。俗话说:“新婚闹洞房,三天无大小”,除双方至亲长辈外,其他人不论长幼、不分男女,都可以参加闹洞房。

在有些地方,闹洞房之前,司仪还要先说四言八句:“今晚先闹新人房,夫妻地久与天长;连年接生二贵子,文相武将天下扬。”

此时,新郎、新娘并坐在床沿或同坐一凳,大家围着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或说些爱情、性爱方面的笑话,甚至有不堪入耳之辞;或要新郎、新娘互相拥抱,唱歌跳舞;或将一粒糖、一个水果用线系着,悬于空中,要新郎新娘同时咬吃,有人还要求他们做一些粗鲁动作,弄得新娘面红耳赤。

当然,闹洞房的人也会对新郎、新娘说一些吉利的话,表示友好的祝愿。

在三峡地区,还有一种特殊的闹房形式,俗称“打花脸”,就是用油脂掺锅底灰调成黑色涂料,趁新郎、新娘不备或强行抹在他们脸上,你追我赶,直至新郎、新娘脸上涂上黑色变成花脸为止,闹房的人方在一片开心的嘻笑声中作罢。旧俗认为,闹洞房闹得越出奇越欢快就越吉利。年轻人喜欢热闹,一般都要闹到深夜,有的还闹通宵甚至连续闹三夜。

三峡民俗风情文化之三:丧葬礼仪

落气、报丧与吊唁

落气:老人临终前,子孙们闻讯后便急急忙忙赶回家,守候在老人床前,为老人“送终”,直至老人停止呼吸(俗称“落气”)。

人一落气,第一要务是“推帐”,即将死者床上的蚊帐卸掉,意在让死者的灵魂不致于落入“罔死城”而不得超度。有的地方还要把屋顶的瓦揭开一匹,若是草房也要戳个洞,以便灵魂升天,俗称“出煞”。同时,守候在身边的儿孙们跪在床前,放声痛哭,并燃烧“钱纸”(一种用专用工具打满月牙形眼的黄裱纸),即所谓“烧落气纸”,以便死者在阴间的路上花费。并在床前点燃一盏油灯,在死者脸上覆盖一张黄裱纸。

报丧:人死后要报丧,俗称“把信”,男死先报族,女死先报舅。一般由死者子孙戴孝到亲戚家,跪于门外,报告死讯。

旧时礼制,人死后其亲属都要“成服”,即身穿白孝服,头包白布帕,鞋上蒙白布。

“正孝子”(死者的儿子或长孙)的孝帕长八九尺,头上缠一部分,后面拖一大幅直至脚后跟。还要头戴“麻冠”,孝服外穿粗麻布背心,腰间系一条麻绳,是谓“披麻戴孝”

由于亲属与死者有亲疏远近的不同,丧服便分为五等,即斩哀、齐哀、大功、小功、缌麻,称为“五服”,既分孝布的粗细,又分服孝时间的长短。将死者装进棺材(俗称,入殓称之前,必须请人给死者“抹澡”。

抹澡的水应从户外水井、溪河中取来方可使用。抹澡就是用一块方形新布沾水后抹死者的五心,即顶命心、太阳心、心口窝、手板心和脚板心。然后给死者穿上寿衣,将其装殓入棺。

吊唁:旧时一般要停丧三日。丧家在堂屋设置灵堂,安放灵柩,供人悼念。灵柩前用白布作幔,其上挂死者遗像,其前设案桌,案上置灵位,灵位两旁摆有纸扎的 “金童玉女”,俗称“陪灵娃娃”,案上还摆有烛台、香炉、果品等。

一些仕宦之家还在屋宇两阶竖立白绸或黄绸的“铭旌”,上面写着死者的最高官位或学位。在停丧期间,亲友携带挽幛、挽联、挽帛等前来吊唁,烧纸上香,在司仪的引导下,行叩首或鞠躬礼,礼毕,孝子叩首回谢。

为超度亡灵,旧时多要请僧道念经,做道场,三、五、七天不等,甚至更多。据说后人给死者多念经,便可以减轻死者的罪孽。为此,富贵之家往往不惜钱财,大做道场。

坐丧、转丧与跳丧

在停丧期间,三峡地区民间有“打丧鼓”的习俗。丧鼓有坐丧、转丧、跳丧之分。其中,跳丧最富特色。

坐丧:坐丧就是歌师坐着,一边打鼓,一边唱丧歌,而没有其它任何动态的辅助形式。

或一人独唱,或多人轮唱,或几人对唱。对唱时相互诘难,颇能显示歌师的才识。唱词内容多为亡者生平事迹、古典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等。丧鼓调时而高亢激越,时而低回婉转,时而悲戚忧伤,精彩处,引人入胜,听者忘形。

转丧:转丧就是歌师在前,吹鼓手(一般有锣鼓、唢呐、小号等乐器)随后,缓缓绕棺而行,歌师高唱哀歌,吹鼓手以乐器伴奏,死者亲属紧随其后,神情肃穆,以示哀悼。

转丧在三峡地区流行范围较广。屈原故里秭归县可谓典型。据秭归县民间所传,当地原本只有坐丧之俗,自从三闾大夫屈原投汩罗江而死,神鱼将其尸体背负回到秭归,乡里的父老乡亲怜惜屈原一生忠心赤胆,特制红漆棺木盛殓,为表示对屈原的敬仰之意,由坐丧改为转丧以示悼念。

从此,秭归县便一律使用别具一格的红漆棺木(其它地方均为黑漆棺木),并一律时兴转丧。秭归丧鼓《开路歌》起声便是:“天地开张,日吉时良”,而在屈原根据民间巫师的祭祀歌舞词而改编的《九歌·东皇太一》里,首句也是“吉日兮辰良”,可见,转丧与屈原之死确有某种联系。

跳丧:跳丧是三峡地区土家族悼念死者的一种传统的祭祀性歌舞,土家人称跳丧为“跳撒尔嗬”

据唐宋史籍记载:“巴氏祭其祖,乐鼓而祭,叫啸以共哀”,又载:“蛮夷信鬼尚巫,伐鼓踏歌,以祭鬼神”。清《巴东县志》亦载:“旧俗,殁之夕,其家置酒席邀亲友,鸣金伐鼓,歌呼达旦或一夕,或五夕。”《夔府图经》云:“父母初丧,击鼓以道哀,其歌必狂,其众必跳,此乃盘弧白虎之勇也。”

这些记载说明了跳丧的原由及基本形式。虎,是古代巴人的图腾,土家族先民巴人,当人死后,常要合族举庆,祝贺死者化为白虎升天。

今天的跳丧便是古风的沿袭,也是现在广泛流行于巴山蜀水间的巴山舞的原始形态。跳丧时,由本地德高望重,能歌善舞的长者掌鼓,一般是一人击鼓领唱,两人或四人对舞于灵前,也有几对同时舞蹈的。

高潮时,可移至场坝,围观者亦可进入舞圈,参加者有时达数百人之多。丧歌的歌调保留着竹枝词曲牌的格律形式,一般为五言、七言,其唱腔有高、平调之分,常用六八拍,节奏鲜明。

掌鼓者唱罢台词后,边击鼓边领唱,舞蹈者闻声起舞,摇背穿肘,踢踏耸肩,相对击掌,并随掌鼓者应和或高昂激烈或低沉婉转的丧歌。舞蹈的特点是脚踏虎步,手脚同边,弯腰弓背、曲腿摆臀,多表现行军作战、生产生活等内容,也模仿飞禽走兽的姿态,动作和形式较为灵活。和着节奏明快的鼓点,舞蹈者时而如猛虎下山,其势迅猛;时而若猿猴攀岩,敏捷轻盈;时而似古树盘根,朴拙粗犷;时而犹行云流水,自然酣畅。

出殡、安葬与祭祀

俗话说“入土为安”,人死停丧数日后,即按阴阳先生选定的日期,将盛殓死者的棺木抬出灵堂,送往山上的墓地安葬,是谓出殡。出殡前,孝眷围棺哭别,嚎丧哀泣。

然后,抬杠者(俗称“八大金刚”)用两根长木杠夹住棺木,用麻绳系牢,然后在每根长木杠的两头各栓两根粗麻绳,每根麻绳上穿插一根扁担长的木杠。两人抬一根,可供八人抬,抬杠者亦可十六人甚至三十二人。八大金刚不能临时拼凑,在死者落气后,孝子便披麻戴孝,携带白汗巾、麻草鞋一个个登门磕头相请。

出殡:出殡时,八大金刚将灵柩抬起,仪仗、鼓乐前导,其后是分放旌铭、灵牌、遗像的轿子,孝子躬身柱着哭丧棒扶棺而行,亲友则送殡于后。还有一人提着灯笼,一人提一筐纸钱,边走边撒,俗称撒“买路钱”。出殡队伍路经桥梁庙宇,要点燃香烛,一些亲友还在路旁设香案送行。

墓地一般在荒山野岭,道路崎岖。八大金刚在领头人的指挥下,遇山翻山,逢水涉水,唱着抬杠号子,声音激越,步履整肃,甚为壮观。孝子每逢途中亲友邻里放鞭致哀,或是八大金刚换肩停步,哪怕是在烂泥水田中,也必须在棺前跪候。

安葬:旧俗以为墓地风水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子孙后代的兴衰祸福。因此,墓地一般要请风水先生选择,有的在死者生前就已选好。

灵柩抬到墓地,竖向掘成长方形坑穴,俗称“打井”,然后将柏枝和纸钱烧灰垫底,再洒入雄黄酒,孝子跪地磕头,八大金刚将棺材放入,孝子撮土撒在棺材上,随后掩土垒坟,树立石碑。

古时,三峡地区有崖葬和悬棺的葬俗。崖葬和悬棺就是将死者的棺木放置在山崖的天然石穴里,或在高达数十米乃至百米左右的悬崖峭壁上凿掘洞穴,将棺材置放其中。

在三峡地区的长江和长江支流两岸,一具具高悬于峭壁危崖上的棺木,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它是古代三峡人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见证,后人无不为之赞叹。

而今,群众中还流传着悬棺葬俗的感人诗句:“棺木为何悬此崖,鸟鸣猿啼动人怀。雪飞草木山戴孝,风吹松涛林举哀。春到百花齐奠礼,夜来孤月照灵台。可怜尔是谁家子,死到如今未曾埋。”

祭祀:旧时,对新亡人的祭祀活动主要有三项,即“烧七”、“出灵”“服丧”之祭。

烧七,就是从死者卒日算起,丧家每隔七天就要举行一次祭奠,焚香烧纸,打扫坟墓,通常以“五七”为限,也可烧满七七四十九天。

“回煞”仪式旧时人们以为人死后魂魄要回家一次,具体时间由道士推算。届时,丧家把香烛酒食摆好,在地上铺一层炭灰或草木灰,用以检验死者回来的足迹。用一根竹竿,隔一尺贴纸钱一张,立在门口台阶上或插于死者落气的屋檐下,据说阴魂见此就会进屋,用土罐装一煮熟的鸡蛋置于房屋角,以此贿赂“鸡脚神”,让死者魂魄在家里多呆一会儿。

这时,一家老小躲得远远的,待规定的时间过去后,先将一串爆竹点燃丢进屋内,爆完后才可以进屋。人死满周年时,还要烧纸焚香,祭奠亡灵,俗称“烧周年”,三周年时,再烧纸钱,焚香烛,请道士做道场,是谓“出灵”,“出灵”后,孝子的孝期方告结束。

服丧三年

旧时,父母丧亡,子女要服丧三年,在此期间有种种禁忌规矩,如布衣素食,不得婚娶,不得饮酒娱乐,不能随意嘻笑,逢年过节不得贴红对联,理发时要留一撮头发不剪等等。有的还在墓地搭草棚,日夜守孝。即使在外为官,也须辞职还乡守制,是为“丁忧”。直至三年期满后,丧事才算结束。

丧葬习俗的改变

民国以来,这些民俗风情才逐渐简化,现在农村一般在“五七”过后,一切便恢复正常。

城镇实行火化,旧时的民俗风情已被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所替代。

丧葬习俗的改变标示着精神文明和人类的进步。


以上信息由重庆旅行社/重庆美亚地接旅行社整理编辑,欢迎访问美亚旅行社官网了解更多重庆到三峡博物馆旅游三峡博物馆旅游跟团价格三峡博物馆当地游路线三峡博物馆旅游攻略三峡博物馆旅游资讯等三峡博物馆相关的信息。

请对文章内容作出评论
验 证 码:点击获取新的验证码
发布评论

三峡博物馆旅游线路推荐

更多三峡博物馆旅游线路
真纯玩0购物0景中,精选核心区域酒店
1198
团期:11/22、11/23、11/24
品质承诺+服务升级+全团人数不超过8人
198
团期:11/22、11/23、11/24
重庆知名旅行社2010旅游先进集体2009旅游先进集体2008旅游先进单位2011年先进集体2011年度优质诚信单位《重庆市总商会旅游商会》会员单位
旅游咨询:023-8691 5016 游轮咨询:023-8691 5123
工作时间:09:00 - 18:00 (周末、节假日09:30 - 17:30) 全年365天*24小时均可电话咨询、报名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金街2号总商会大厦16层(红旗河沟·童心桥·渝通宾馆车站)
版权所有: 重庆美亚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渝ICP备11003053号-3
渝公安备:50011202500448号中国领事服务网
旅行社许可证号:L-CQ-CJ00093 重庆旅游监督电话: 023-12345
网页中的图文资料版权属原作者或合作媒体,由网友提交或转载,如果原作者不愿在本网站刊出,或发现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
请联系023-67509622,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图文资料中,或根据您的意见给予其他处理。
技术支持:足动科技三峡游轮预定中心三峡游轮旅游攻略海洋邮轮旅游预定中心海洋邮轮旅游攻略
游轮旅游问答
24小时旅游咨询电话023 - 8691 5016
美亚国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