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者研究,早在距今二百多万年前,三峡地区已有人类祖先的遗迹。巫山大庙区龙骨坡发现的三峡人类化石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这一发现充分证明了三峡地区是亚洲古人类起源地之一。
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即中更新世至全新世时期,三峡地区的早期人类活动已相当活跃。位于库区境内的秭归、巴东、巫山、奉节、云阳、忠县及丰都等地,均发现了当时人类活动的遗迹、遗物。早在1959年,考古工作者就在瞿塘峡东口的大溪镇附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公元前22世纪末、21世纪初至公元前22年,夏、商、周、战国时代。三峡地区曾为“九州”的深州、荆州之境。是古时巴、楚氏族繁衍生息的重要地域。距今一千六百年前,巴族首领建都于江洲(今重庆市),成为当时巴国军事、文化中心。
至西周晚期,据考证当时楚国的西南境已延至巫峡东段的香溪河流域,亦成为三峡地区重要的氏族部落。因此本地区现存一批商周时代的遗址,如秭归树坪墓群、牛口墓群、天登包墓群、云阳故陵楚墓、涪陵小田溪墓群等。
秦汉时代,秦始皇二十六年后(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普遍推行郡、县制度。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又分全国为十三刺史部,又称十三州。本地区为益州巴、巴东二郡,荆州南、宜都二郡所辖。这时期本地区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稳定,现存大部分墓葬群都迄于这个时代。而且还保存了汉代墓葬制度的地面遗物忠县二阙。
魏晋时代,本地区曾为蜀汉、东吴辖区,仍属益州巴、巴东二郡,属荆州建平、宜都二郡辖,西晋初,巴、巴东二郡改隶梁州。公元304年,巴氏族领袖李雄称成都王,二年称帝,国号成。公元338年其侄李寿改国号汉,辖今四川东部地区。
公元347年,桓温灭成汉,穆帝建东晋,至东晋末,本地区共设巴、巴东、涪陵、建平、宜都五郡。巴县华光墓群为代表的晋代遗物是了解那个时期最好的历史遗迹。
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混乱。南朝萧梁,本地区曾设楚、信、荆、宜、万五州。北朝西魏又设楚、信、荆、拓、通、开、临江七州,至北朝北周,又增南州,共设八州,十几郡,下置二十县左右。现存南朝忠县象鼻石崖墓群为代表的墓葬是那个时期的遗存。
隋开皇元年至三年间(公元581—583年),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以州统县。本地区设信、临、渝、荆、南、陕、开等州。后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又改郡、县二级制,下置巴东、临江、夷陵、涪陵等郡。现奉节县白杨沟墓群、宅坪墓群中均为隋代遗物。
唐贞观年间全国实行道、州(府)、县三级制,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设开元十五道,本地属隶山南东道,下置渝、涪、忠、开、夔、南、归、陕七州及云安监。唐朝经济繁荣鼎盛,因此大量地面、地下文物都始于这个时期,以涪陵白鹤梁枯水题刻为代表。
北宋废道为路,南宋沿袭,本地区属夔州。下设大宁监、云安军、咸淳府、重庆府、直隶夔州路,另设涪、归、开、夔各州和巴东安抚司,石硅安抚司。本地区保留了当时大城市、早期工业遗址(窑址、冶炼址)及地面石刻。
元废军、监制改省、路、州、县四级制,本地区属四川行中书省夔州路、重庆路及湖广行中书省峡州路。元末明初(公元1361年—1371年)明玉珍及其子明升,在四川建立大夏政权,建都重庆。重庆弹子石大佛是当时的历史遗存。
明废路改府,省州改县。本地区设重庆、夔州、宜昌三府、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因秦良玉抗元有功,另设石柱宣慰司。崇祯十七年(公元1640年),张献忠四川建大西农民政权,大宁隶属,至清顺始三年(公元1646年),大宁始被清统始。清袭明制。现存大量地面建筑,庙宇、祠堂、民居都是那个时期的遗物。
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1年)裁废道制,以府、州、厅、直隶省政。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设四川、湖北省政府,推行行政督察区制。本区隶属四川省第八、九行政督察区及湖北省宜昌行政督察区。抗战期间,重庆市为国民政府陪都,大量遗迹的保存反映了当时抗日救国,革命斗争年代的史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公元1949年)后,1953年撤消原行署区,成立四川、湖北两省,该地区置重庆、涪陵、万县、宜昌地区行署。下设22个市县。
重庆美亚国际旅行社www.57023.com
以上信息由重庆旅行社/重庆美亚地接旅行社整理编辑,欢迎访问美亚旅行社官网了解更多重庆到三峡旅游,三峡旅游跟团价格,三峡当地游路线,三峡旅游攻略,三峡旅游资讯等三峡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