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青龙洞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于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东中河山,占地21000平方米。
至1530年(明嘉靖九年)以来,青龙洞就是贵州著名的古迹,迄今已有四百五十余年的历史了,曾几度毁于兵、火,几度修复,古建筑群经历代修建始成现代规模,有青龙洞、紫禅书院、中禅院、万寿宫、祝圣桥和香炉岩6部分共36座单体建筑组成,集儒、道、佛、会馆、桥梁及绎道建筑文化于一身。
青龙洞景区图
整个建筑群靠山临江,依崖傍洞贴壁凌空、勾心斗角,错落有致。那飞岩翘角、贴壁凌空、红墙青瓦的殿阁楼台,气势宏伟。造型独特的建筑物与悬崖、古木、藤萝、岩畔、溶洞天然合成,融为一体,真是巧夺天工。既有临江远眺的吊脚楼,也有恬静幽邃的寺院禅台,有朗朗书声的学子院,更有锣鼓喧天的戏台,集天下山水楼阁荟萃为一方。
整个建筑群重重叠叠参差不齐,纵横有致,沿庭院小径漫步,登斯楼而极目,如临海市蜃楼,蓬莱仙岛。为江南汉地建筑与西南少数民族山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绝妙典范。有“西南悬空寺”之称,是贵州省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
“入黔第一洞天”,这是刻于镇远青龙洞内的一句题辞,是一组占地近二万平方米、山北至南长达一里多的古建筑群的统称。这片建筑群的总体特点是:依山而立,贴壁凌空。
古代的能工巧匠们根据山形和地势,巧妙地将建筑物修在山崖上、洞口内。殿阁下部均宽敞宏阔,上层逐渐收小,有的楼台直接伸出山外,下面由十几根巨木撑持,似欲腾空而起。术、雕刻艺术与自然风光完美结合的艺术珍品。
青龙洞景区图
青龙洞是我国古建筑群中离城镇最近而又最能保持山水园林本色的一处得天独厚引人人胜的观光游览胜地。八十年代,著名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局高级工程师罗哲文到此,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即兴赋诗赞道:“一山飞峙大江边,殿阁亭廊吐雾烟。
“入黔何处风光好,镇远城头一洞天。”它除了外貌有如琼楼玉宇的神奇观外,与外地的一些名寺古刹相比,青龙洞是一个总称,它包括所有的亭、台、楼、阁、寺、庙、殿、祠。它具有四大奇特之处:
其一:单体建筑有紫阳书院的圣人殿、老君殿、考祠、灵官楼、吕祖殿、观音殿、玉皇阁、望江楼、半亭;
其二:中元禅院的大殿、望星楼、六角楼、独柱亭、韦驮庙、燃灯古佛龛;
其三:万寿宫的文公祠、正殿、客厅、杨泗殿、内戏台、外戏楼、观戏厅以及厢楼等二十八幢建筑;
其四:此外还有用作山门的石牌坊(阙)两座。
这里确有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所描述的“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郭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的景象。它的建筑布局,既不同于平地建筑也不同于一般的山地建筑。
青龙洞景区图片
它是地地道道的附岩建筑,布局参差错落,高低起伏。这种附岩建筑,无论是造型设计,还是建筑施工,难度都是很大的。它所依托的中河山麓,原是发育完备的石灰岩岩溶地貌,石灰岩的特征最为突出。
其势陡峭险峻,且地表多岩穴石窟,丘壑洞隙,溶沟溶漕,石骨嶙峋。所建楼台亭阁、佛殿寺院,皆因其地貌,审形度势而构造。青龙洞建筑物的总体呈南北走向的多层次的横向布局。看上去显得高低错落,参差不齐,但又显得层次井然,有条不紊。
青龙洞还把儒、释(佛)、道三教融汇在一起,既有道教道观、庙堂、佛教的佛殿经楼,也有儒家的书院、考祠。各教建筑之间也十分合谐协调。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钦扬封号的云游道人张三丰(又称邋遢仙人)曾修炼于中元洞内。至今还留有他下榻的仙人床、包袱、雨伞和练丹炉(均系钟乳石凝聚而成的形状)。张三丰认为,儒、释、道三教,创始人虽然不同,然学说都称之为道,目的都是为了克己利人,是相同的。
北宋道士张紫阳和清代道士王重阳都说儒、释、道“教虽分三,道乃归一”。看到青龙洞老君(即,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李聃)殿和圣人(即儒教创始人孔子)殿以及佛教的观音殿、玉皇阁等修在一起也就不觉得惊奇了。
以上信息由重庆旅行社/重庆美亚地接旅行社整理编辑,欢迎访问美亚旅行社官网了解更多重庆到青龙洞旅游,青龙洞旅游跟团价格,青龙洞当地游路线,青龙洞旅游攻略,青龙洞旅游资讯等青龙洞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