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岩古镇是2002年4月重庆市人民政府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又是重庆市风貌建设试点镇,旅游景点较多,禹王庙、夫妻树、铁匠铺和颇具建筑特色的古镇建筑,“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吸引了重庆周边的众多市民到此处休闲度假。
武庙位于古镇上场场口东侧,于乾隆初年修建。建时大殿面积约400余平方米,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整个建筑恢宏大气,蔚为壮观。门外匾额高悬,上书“日在天中”四个大字,字迹遒劲俊逸。
武庙大殿正中,木塑关羽身像,高约丈余,身着铠甲,红面美髯,关平周仓分立左右;左供张飞塑像,手执蛇矛,盔甲加身,眉须皆立,透出勇猛之气;右供“正江王爷”(杨戟,亦称“二郎神”)神像,全幅披挂,骑在猛龙背脊,左手擒龙角,右手举鲜花利斧,作势欲砍。三尊塑像工艺精湛,入刀无不精致细微,纤毫毕现,栩栩如生。
武庙门前原有一六角楼,共六层,与武庙齐高,称为“灵官庙”,内供灵官善萨,高约丈余,周身镀金,眉须皆红,凶神恶煞,手执鞭子,作势欲打。武庙左右各有书楼引向对面戏台。
重庆偏岩古镇武庙
禹王庙为一纵向木穿斗大堂式建筑,始建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与武庙钟鼓楼相邻而建,红柱粉墙,朴素大方。大堂正中,立有禹王神像,头戴皇冠,身穿龙袍,真人大小,静穆如生。数十尊神像,排列左右,皆是《封神榜》中人物,神态各异,威风凛凛。禹王庙建筑年代较武庙稍晚,但其建筑、雕塑毫不逊色,风格自成。
禹王庙于解放时期被毁严重。进入21世纪后,随着偏岩古镇知名度不断提高,民间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按照禹王庙建筑风格对禹王庙进行修复,请专业人士制作了雕塑。2003年,禹王庙对游人开放,游人免费参观禹王庙,也有信禅信佛者前往参拜,后改名为“金龙寺”。
重庆偏岩古镇禹王庙
书戏楼系武庙同期所建。书楼原为长廊式建筑,分上下两层,上层与戏台齐平,花窗栏杆均有木雕装饰,顶部檐子有以戏剧场景为图的雕饰,千姿百态、精巧别致。正中挂有牌匾,上书“古月楼”三个大字,书楼上层为官绅名流看戏品茶之处,平民百姓则汇聚底层院坝。
戏楼原名“万年台”,与武庙遥相呼应,青瓦盖顶,檐顶起翘、举折,四根顶梁大柱呈梯形排列,体现热烈、高亢、恢宏、大气的建筑风格。戏楼分两层,上层空间开敞,四周梁柱间饰以雕刻精美的瑞霭祥云、人物花草;下层为暗层,供化妆、更衣、勤杂之用。
偏岩古镇万年台(戏台)
位于偏岩古镇下场桥亭子黑水滩河支流与干流交汇处。此桥原名鸳鸯桥,建于清代嘉庆十五年(1809年),单孔,系石平桥。
鸳鸯桥桥长6.1米,桥面宽1.44 米,高4米。建桥后,为了护桥,在南北桥头各栽了一棵黄桷树。日久天长,黄桷树长高、长大,相互靠拢,枝干相交,树根沿桥面底部穿过,相互缠绕,融为一体,后人称它为夫妻树。
两棵数百年黄桷古树分别生长在桥亭子河沟的两岸,两树树根相距约7米,但树杆、树枝在上空相互交叉生长,形成相互依偎状,互相都投入到对方的怀里。两树之间有一座石板桥,在桥下是两棵古树碗口粗(直径30公分左右)的根系相互交叉、缠绕并伸向对岸。
在这偏岩古镇,两树一桥所构成的画卷恰如一对深深眷恋的情侣,在瑟瑟秋风中相互依偎、亲密的真实写照,更似夫妻拥抱,似象非象,令人遐想。许多旅客曾问导游是先有树或是先有桥,从树与桥的构成看,确实不是简单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偏岩古镇的古树
偏岩是有350年置场历史的古镇,黑水滩河水沿街背而过,人们为了稳固河堤,绿化环境,很早就开始在场镇四周特别是沿黑水滩河栽种黄桷树。
重庆偏岩古镇最长的黄桷树龄应在300年左右,有2棵树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一级保护树。另有二十余棵黄桷树系重庆市人民政府命名的二级保护树分布在古镇四周,构成了老街百年古树群。
偏岩古镇的数十棵百年黄桷古树疏密其间,雄踞河岸呈伞状遮天蔽日,与黑水滩河相互掩映,构成了一道非常独特、耀眼、靓丽的景色,引来了众多绘画写生、摄影者来此写生、拍摄,更是吸引了无数游人的目光。
以上信息由重庆旅行社/重庆美亚地接旅行社整理编辑,欢迎访问美亚旅行社官网了解更多重庆到偏岩古镇旅游,偏岩古镇旅游跟团价格,偏岩古镇当地游路线,偏岩古镇旅游攻略,偏岩古镇旅游资讯等偏岩古镇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