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城,举世闻名,都知道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前不久还被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其实和中国长城并称的中国古代三大工程还有京杭大运河和新疆坎儿井。行驶在吐鲁番地区的路上时,司机会指着公路边排列有序的小土丘告诉你那就是坎儿井,孤陋的我大惑不解为何要把井修得一个挨着一个那样近,尽管司机不厌其烦的告诉我,上面是一个个的井,地下是贯通的。
我依然固执地认为,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直接从井里打水不就够了,为啥要费那样大的气力修这样一座工程呢?庄稼又不是长在井里,不是一样在地面么?司机只好把车开得飞快,大有赶快让我去见识一下坎儿井,以免我尽说傻话而他因为解释不清干着急的局面。
没有看过坎儿井的,是很难想象那是怎样一座辉煌浩大的工程的,至少我没有亲见坎儿井时,怎样也不能在脑海构筑这样一个工程的概念,直到我站在井下,透过那一眼井口看到蓝天的时候,突然意思到自己真的就是一只井底之蛙。
坎儿井在维吾尔语中是地下水道之意,其原理是以吐鲁番盆地地理条件及水量蒸发特点,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灌溉农田,具体操作是从盆地有地下水溢出的地方开始向上游水平掏挖,延伸到蓄水层,蓄水层中的地下水不断渗入暗渠并沿渠流出。坎儿井大致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四部份组成。竖井,主要是为挖暗渠和维修时人出入及出士用的,一般竖井口长1米,宽0.7米。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高约1.6米,宽约0.7米。明渠,就是暗渠出水口至农田之间的水渠。涝坝,就是暗渠出水口,修建一个蓄水池,积蓄一定水量,然后灌溉农田。
水乃生命之源,有火洲之称的吐鲁番更是滴水如油,全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年蒸发量却有3000毫米之上,当天山上的融雪之水流经到地面,顷刻就会消失在戈壁沙漠之中,哪还能生活饮用和灌溉庄稼呢。而创造发明出来的坎儿井非常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把地下水通过井渠串通,既有效地防止了水分的蒸发,又能将农田灌溉,着实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修建坎儿井完全是镐凿、臂挖、肩扛的纯人力施工,且工作断面非常狭小,难以想象在古代,那些修造坎儿井的人们是怎样得匍匐在地下,一捧土一捧土的掘进在戈壁的井里,难怪在新疆自古以来对修建坎儿井的工匠都是万分尊敬的,这样的生命之渠千百年来滋润着新疆这块土地,真个堪称新疆的生命河了。
我们参观的坎儿井是专为游人开放的,多了直观,少了坎儿井的深邃和复杂,导游告知,真正能起到灌溉作用的坎儿井,井更深更窄,越听得多介绍,越是崇敬这样伟大工程的缔造者,新疆的坎儿井是一个不断增加不断创造的工程,沿坎儿井一路参观会看到很多对林则徐、左宗棠功绩的介绍,据史料记载,林则徐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在伊拉里克“增穿井渠”时,“吐鲁番旧有三十余处”后经推广,吐鲁番坎儿井发展到百处。光绪六年(1880),左宗棠率兵平定阿古柏叛乱后,“督劝民户,淘浚坎儿井”,“吐鲁番所属渠工之外,更开凿坎井一百八十五处”
新疆的坎儿井最多时发展到1千多余条,现在还有900多条存在,如今的坎儿井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看一个一个坎儿井的地下工程,除了叹为观止,更多的还是被这些来至民间生活的发明折服。
临出坎儿井参观处,很多游客争着尝坎儿井的天山雪水,一勺一勺的雪水被五湖四海的游客咕咚进嘴里,那一抹嘴的满足大概就是对这不虚此行的坎儿井参观一个完满吧,我也接过葫芦勺子,舀了一大瓢,喝了个底朝天!
坎儿井的水来自天山上的积雪。雪水融化后一部分从地面上流走,被称为径流;另一部分从地下流走,被称为潜流。
以上信息由重庆旅行社/重庆美亚地接旅行社整理编辑,欢迎访问美亚旅行社官网了解更多重庆到坎儿井旅游,坎儿井旅游跟团价格,坎儿井当地游路线,坎儿井旅游攻略,坎儿井旅游资讯等坎儿井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