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纯粹是靠劳动人民的智慧而形成的工程有三个: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坎儿井。在上中学学地理的时候,老师在上面讲,我们在底下听。由于大家都没有去过,所以老师也不过就照着课本上的文字和图片给大家念念而已。
听着,讲着,老师没有劲了。而我们学生似乎进入了梦乡。在梦里,我梦到了坎儿井,水在潺潺地流着,潺潺地流着。还有人在喝水,也有大片的田地被从遥远的地方流过来的水灌溉着。望着那丰收景色,人们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恍惚之间,下课了。这种残存的信息很快便从脑际彻底消失。
也许上苍的奇异安排,似乎没有任何的前兆,我便有机会来到新疆,来到吐鲁番,看到了梦中的坎儿井。
坎儿井是我国新疆地区特有的一种利用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据史料记载,起源于汉代的“井渠”。《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洫志》上说,汉武帝时,在陕西大荔一带开龙首渠,引洛水灌田。因为渠岸容易倒塌,水工设计凿井在井下通水。后来,这种穿井技术和凿井方法又通过汉朝的军队传到新疆。当地各族人民根据新疆干旱、夏季炎热、有高山融雪的自然条件发展了坎儿井,主要流行于吐鲁和哈密一带。
坎儿井的水源,是高山雪水经山麓透入砾石层里的伏流或潜水。坎儿井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暗渠即地下的输水道;第二部分是竖井,每隔20-30米有一个通地面的竖井,作为挖掘暗渠的出土口和通风口;第三部分是明渠,在流经田庄处通过明渠引用灌溉。
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O公里。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峰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坎儿井的发展也是渐进的,从汉代开始几乎所有的封疆大吏都进行过不间断的修凿。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则徐在伊拉里克“增穿井渠”(《新疆图志、建置》)时,“吐鲁番旧有三十余处”(《清史稿,萨迎阿传》)。后经推广,吐鲁番坎儿井发展到百处。光绪六年(1880),左宗棠率兵平定阿古柏叛乱后,“督劝民户,淘浚坎儿井”,“吐鲁番所属渠工之外,更开凿坎井一百八十五处”(《左文襄全集奏稿》卷五十六)。此后,吐鲁番坎儿井继续发展。据本世纪五十年代统计,整个新疆地区一共有坎儿井1600多条。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加上人为的原因。目前依旧在使用的坎儿井主要集中吐鲁番地区。吐鲁番盆地有水坎儿井1237条,实际使用的853条,总长度超过5000公里,总出水量每秒约10立方米。年流量2.94亿立方。灌溉300亩,最好的年灌溉可达500亩。
我们来到吐鲁番的时候,尽管是初春,但天气已经是十分炎热。所以,看到坎儿井流出的水便迫不及待地捧起一杯很很地喝上几口。然后,把那个最好的位置让给别人,我看他们也是和我一样,使劲地喝着这来自天山顶上的天赐之水。尽管每个人都不一定是那样的饥渴。
驻足坎儿井,想象着前人的智慧,想象着今天的人们。天天都想象着到外星去寻宝,为什么不多做点于现实有利的事情?甚至有的人还在想着破坏古人的劳动成果?是否有点可悲呢?
坎儿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不可多得的珍贵人文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尤其在强调生态开发的今天,坎儿井具有不可比拟的旅游开发价值。如果因为今天的短视让这份人类遗产消失殆尽,我们将愧对子孙后代。是生存还是毁灭?坎儿井的命运悬而未决。在吐鲁番地区工作长达30年的行署副专员蔡炳华痛心疾首:“任其下去,不出30年,坎儿井将不复存在。”
以上信息由重庆旅行社/重庆美亚地接旅行社整理编辑,欢迎访问美亚旅行社官网了解更多重庆到坎儿井旅游,坎儿井旅游跟团价格,坎儿井当地游路线,坎儿井旅游攻略,坎儿井旅游资讯等坎儿井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