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胜利 唐平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 座座山峰如同长了白癜风般刺眼,块块从山体滑下的大小石头仍停留在山坡上,成为半年前那场特大地震的有力见证,这是记者在汶川、北川等极重灾区公路沿线上看到的场景。震后半年,作为长江中上游地区生态屏障的灾区林业生态恢复究竟面临哪些困境?治理满目疮痍又有哪些探索之举?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就这些问题深入探访了以极重灾区北川为首的绵阳地区。
生态之创
绵阳市位于涪江、嘉陵江上中游,生态环境状况对涪江、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和长江流域及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影响突出。
震前的绵阳全市,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历经多年坚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动物保护三大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由37.3%增长为45.63%。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770.9万亩,有林地面积1388.4万亩,活立木(现存活尚未被砍伐的林木)总蓄积7720.77万立方米。
此次大地震,绵阳市损失林地163.11万亩,其中纳入天然林管护135.01万亩,退耕还林28.11万亩。损毁生态林76.83万亩、经济林37.07万亩、竹林9.89万亩,其他林地39.32万亩;损失林木2.1亿株,苗木1076.55万株。灾害造成全市森林覆盖率下降2.95个百分点。
“直接影响是破坏土壤系统、森林植被以及造成动物迁移或死亡,对生物群落之内或之间的食物链关系产生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自反馈机制的破坏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威胁着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水平。”绵阳市林业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张军说。
此外,绵阳林业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市林业局、辖属9个县市林业局、197个基层林业站、10个自然保护区、6个森林公安派出所、15个木材检查站、29个国营场圃等机关、公共用房严重损毁。
“办公、防火设备、交通工具、森林资源基础资料、数据库和监测体系全部被毁。”北川林业局局长蒋立彬介绍说。
“这种破坏后的生态自我修复和恢复生态系统良好状态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周期,至少得10年。”绵阳市林业局局长马建清表示。
生计之虞
今年夏季以来,杨柳坪村村民夏启柱清闲了许多。往年的时候,将近半年时间,夏启柱和妻子都要在家忙碌,接待城里的游客。
夏启柱家经营的是“农家乐” 。杨柳坪村距离北川县城不到十公里,交通便利,盘山公路穿村而过。依山傍水的农舍如同星辰般点缀在山里。这里海拔约1500米左右,山青水秀,气候宜人。震前的日子里,尤其是周末,远至绵阳、安县的城里人都会开着私家车来这里休闲。
地震后,杨柳坪村开始沉寂。所幸的是,作为北川三个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之一的杨柳坪,近年来对山林植被的刻意保护,地震时并没有遭到大的破坏。这让在地震中失去儿子的夏启柱稍感安慰,“等山上的水电都通了,经营仍得继续下去,就是不知道有没有人来。”这个去年收入了60000多元的一家之主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与担忧。
杨柳坪村算是地震中的幸运者,同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村的桥楼村林地却惨遭重创,这些靠山吃饭的农民将不得不面临重新寻找生计的境况。
作为农林大县的北川,通过林业养活的远非只有像夏启柱一样的农民,还有一大批靠林业和生态资源生存发展的北川人。
“全县有5家林产加工企业全部损毁,2家重点骨干生态旅游企业严重受损,直接经济损失约4亿元。”蒋立彬说。产业受损的背后连带影响的是一大批相关的就业人员。
以建诚木业有限公司为例,这家北川最大的民营企业,在四川同行业中名列第三,去年上交利税800万元,几占北川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企业拥有350名员工,却带动了北川近5000人就业于林木种植、维护、采伐、运输、成品销售等相关产业。因为交通原因和两处厂房被毁,企业产业收缩,至今只恢复20%的产能,近300工人闲置在家。
据绵阳市林业局介绍,整个绵阳地区受损木材加工企业60户,其中全毁5户,严重受损55户,直接经济损失约1.5亿元;千佛山国家森林公园、西羌九黄山猿王洞等景区自然景观资源遭遇毁灭性破坏,两地初步统计损失人民币达15亿元。
恢复之难
“当前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森林防火。”蒋立彬介绍。时下,正处于森林火灾的高发期,而至今北川县境内一些道路还未彻底打通,导致一些地处偏远的山林管理鞭长莫及,一旦发生火灾,救火设施与人员很难及时到达。
作为绵阳地区受灾最为严重的北川县,震前近10年同样坚持实施三大工程,县辖管林地面积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占全县幅员总面积的78.6%,而北川县森林防火监测系统震后全部瘫痪,扑火设施设备及林区道路严重损毁,这些因素导致森林防火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眼下采取的措施只有加强各林区自身的监测力量,以期渡过眼前的难关。”蒋立彬对记者表示。
木材作为灾区农民重建的重要材料之一,加之红砖等建筑基础材料供应不足,震后全市84.08万户损毁农房重建使得绵阳市对木材的需求量突然加大。根据政策规定,2008年度绵阳市木材年采伐限额为74万立方米,“而灾后重建木材需求将近200万立方米,缺口达100多万立方米。”张军告诉记者,震后,四川省林业厅又追加绵阳市清理灾害林木和灾后重建用材采伐限额85.7万立方米。
为了支持和帮助受灾群众生产自救、重建家园,对于农房的恢复重建用材,“按照便民、惠民、高效的原则,市林业局采取了简化林木采伐审批手续等举措。同时,加大林木采伐的监管力度,确保重建用材与林业管理的协调平衡。”张军表示。
为了保护林业资源,尽量避免刚遭受地震重创的林业生态再次加重损毁,绵阳市林业部门鼓励受灾农民尽量利用旧木材,尽量用砖,到非灾区找木材。
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大规模开展,灾区林业管理开始面临着新的问题。一些基层木材检查站、林业管理站基础设施严重损毁,也使得林政执法工作难度增大。
破局之举
记者见到绵阳市林业局长马建清时,这位行政主官异常忙碌。他表示,地震除对绵阳全市林业生态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损毁,还将地震前开展的改革工作打乱,现阶段林业生态恢复工作繁重。
“但当前又是林业生态恢复发展的空前机遇。”马建清表示,地震除了给当地生态造成极大破坏外还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谈及绵阳生态恢复,马显得异常兴奋,“国家重视、政策倾斜、生态投入,三大有利因素使绵阳的林业生态恢复与发展前景光明。”
“我市已完成前期生态及相关产业修复规划所需资金37.2亿元,其中生态修复22.2亿元,产业修复15亿元。目前,中央已核定我市灾后恢复重建生态修复资金22.1636亿元,这些资金将陆续到位。”马建清对记者表示,“按绵阳市规划三年恢复重建的时间计算,这些资金已超过了以往近10年的资金投入总和。”
面对这一空前机遇,马建清认为,结合灾区重建,不仅要抓好生态恢复工作,更应该加快相关产业恢复发展,使生态和产业协调共生。
虽然产业修复投入资金还未被中央最终核定,但马建清还是给记者算了笔生态账:抛开相关林业产业的修复发展,单就近22亿多元的生态修复资金说起,这些资金的投入使用将解决灾区上万的劳动力就业,这对灾区的经济恢复是非常有利的。
目前,绵阳全市约400万农业人口,人均林地面积为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倍多,林地收入平均约占农民总收入的30%。
在此基础上,绵阳市已着手开展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将30%—35%的林地划为生态林,进行严格保护,对经济林地,则加快林权制度改革,提高其林业经济效率,加快帮扶林业产业发展,“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推动灾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然而,马建清表示,未来绵阳市的生态建设仍任重道远,面临严峻考验,林地沙漠化、石化问题依然存在,政府规划的重建周期3—5年仅能从数量上恢复林地,而恢复生态的良好状态则是一个漫长过程。
以上信息由重庆旅行社/重庆美亚地接旅行社整理编辑,欢迎访问美亚旅行社官网了解更多重庆到九皇山旅游,九皇山旅游跟团价格,九皇山当地游路线,九皇山旅游攻略,九皇山旅游资讯等九皇山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