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赋
夫大漠无际,风云广浮,九衢纵横,星汉俊驰。依黑山而凭祁连,带九泉而坐平川。仰首云低,巍巍雄关者也!平沙周广,复添以云罗,长城龙盘,言归途于兹道。中居天险,服控远族,固庇朝宗。于是百业起而兴置,商旅通以络绎。至若九镇布置,经络河山,扶持北阕,荫护百灵,祥居神明。灭风尘于贼道,扬旌旗于归途。斯言嘉峪,居九镇之西极也。横矗狭域,阻河西之瓶塞,遥立天陲,控西域之往来。腾烈马于西谷,试宝刀于敌寇,鸣急锣于北岗,扬旌旗于密阵。风遒劲于层汉,雨横混于血泉。与凶虏兮几回战,护家国兮几时安。鸣燕急趋,报沙场之如何,残月低徊,悲亭下之离杯。白雪皑皑,照征人之寂影,寒霜奏临,改素颜于玄鬓。至若城堡危耸,墩台接连,阻文殊之山口,隔黑山以绝壁。精构巧设,绵绵千里,浑然天成也!与云城而结障,同山岳而共守,暗藏弊固,竦立云阁。皆誉之“天下第一雄关”,以此观之,足相当焉!
至若汉武国盛,延疆道以逾玉门,筑城墙以制众夷。精骠横扫,略定河西,朝威远振,成服广域。然国势渐颓,叛乱时兴,墙亭弃置,戍卒已空。逮于明初,祸患弥彰矣!冯胜,明宋国公也,于洪武五年帅众骑,历河西。卷西极而驰骋,望朔天而旋归。尔其截敦煌以作边陲,择嘉峪而立雄关,何为也?盖以山险天成,狭道鬼辟。况乃傍以讨赖,拥以九泉,山渎发而横注,洪波演而不休,五谷灌而丰登,百畜育而散游。实河西之富地,资檄伐之所求。出关而西,有地曰“大草滩”,望之则平沙漠漠,荒草寂寂,比寰宇之寥廓,接云车之孤迹。纳星罗以流彩,引华月而如席。于是千车得以趋驾,万兵挥而齐发。白刃交而旌旗舞,两军接而山河动。西风惨烈,暗月冥冥,栖鸟休巢,枕骸遍野,古已辟之战场也!于此横关,实兵家之大为也!凿石千钧,铺冰道以输运,征民万计,混牛马以往返。耋稚同出,风尘乍起。目黯黯而阴闭,云苍苍而垂卷。阴灵降而相助,九衢顿而阻塞。始有今日内城之雏形也。时弘治七载,兵备道李澄端开罗城之崇基,构嘉峪之关楼,望之四达矣!复添以光化、柔远,增设敌楼、角楼诸类,崇墉巍巍,重关叠叠。较玉门之周密,比阳关之严态,实工匠之精致,夺城阙之大观也!磨厉风雨,永以险固。
夫西风萧萧,大漠渺渺,及雄关而独望,集百感于一身。冻燕翔兮苍山翠,暮云垂兮大漠平,余日落兮百峰秀,白雪积兮玉龙腾,严霜结兮木叶下,归雁鸣兮暗风冷,乱流急兮峰崖照,山河交兮龙城连,古墙走兮飞鸟尽,楼宇望兮云车驰。运佛光于霞道,毕星罗于滂泽。指衢口以为天门,倚绝峰以为屏障。带泉河之数流,抗祁连之重阻。跨阿蹑岭,俯云怀山,以固英镇,以策西极。尔其落日承金,群山连奇,袖林四照,百峰被银,争云花之金钿,夺天宇之斐彩,乍结龙而盘绕,或绘虎而雄踞。伏望祁连,暗峰万里,白云坐而幽栖,风烟萦绕,灵华布而曜仪。玉璧玲珑,千镜叠而交彩,岩石青碧,密林发而拥座,琼柱通光,白日阻而回车,幽洞遽隐,神仙惊而将歇。飞虹倒垂于峰前,千禽灵育于秀枝,乃山类之雄奇也!据此而竖关,郁灵山之福祉,得天人之扶持,险固振于华夏,伟业世于不朽!
想其风彻旗扬,将士凭关,云飞马啸,沙场指点。窥吐番之窃图,察匈奴之暗动,壮士与雄关同在,风云与日月共鉴。破吐番而用奇,阻匈奴而益振。挂轻旗于狭路,向寒风以问道。扶城邑之万顷,敛嘉禾以勤耕。睹万方之风舞,军民同乐,歌祥平之辞乐,君臣相遇。置西北之要塞,安家国于一方。当其吐番北来,浩浩万骑,暗遮云山,尘灭鸟迹。豺狼畏以让道,虎豹退而蹿隐。于时烽火迭起,暗云相从,车马伏波,号鼓将裂。布威阵于八方,挽劲弩于城山,人凭关而增势,关因人而益固,同仇共忾,以逸待劳,安可破哉!强虏望而心迁,旌旗弃而尽散,夫一卒未发,战事方解,何哉?惟人关之雄固也!当其兵破关危,山折河颓,尸断洪波之流,血改长城之色,全军尽没,人畜尽掠,天假强虏,列缺喑鸣,然关亦雄固如此,何则?盖人势之颓落也,究其原,惟国势日下也。国盛则关雄,国弱,虽雄关亦失其险固也,此当为永世之鉴也!
夫九衢同归,六气暗合,居丝绸之要道,控商旅之往来。迎千乘之王侯,送万石之使节,出以银瓷、丝绸之珍器,入以玉石、奇草之异类,以播朝阕之恩德,以纳四夷之归心。朝日皇皇,沐远途之来者,霞道千光,从启路之将帅。戈矛藏而寇仇平,大勋张而文礼兴。古人云“守在四夷”,以怀柔而替武道,扬明德雨克羽兵,如此方长治矣!
若夫岩砂历历,百流汇集,城关孤峙,燕鸣绝域。望歧路之曲折,听寒风之啜泣,谁悲征人之苦,谁饮亭前之杯。举头望兮天灰灰,低首见兮沙漠漠。箫鼓凄凄,忍断离魂,雄关隐没,勿念归期。思城阙兮天远,向西域兮路遥。荒草萧瑟,芦荻摇摇,食以草木,宿以地维。有辞曰:燕悲弦中乐,心念关外难。漠漠黄沙道,夜夜事马鞍。翰海接浮云,风卷铁甲寒。野露充柴骨,御敌马蹄前。去者百余一,孤月照青冢。自饮离亭酒,两眼泪不干。虽雄关之盘踞,实血骨之所堆砌者也!夫天怒气发,地动山横,居险连城,设关守国。时迁星移,山空谷平,襟带云烟,仙驾趋翔,傲立千秋,雄略永横,以记逝者,以育后人。恭疏短引,于以志之!
戏台
嘉峪关戏台是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嘉峪关游击将军袋什衣主持修建,系当时守城官兵、城内居民及过往商旅的娱乐场所。其形制为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典戏台。由木制屏风把前后台分隔开,屏风正中央绘制八幅人物图,是人们熟知的“八仙”内容。顶部为中国传统图案“八卦图”,“八卦图”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学的综合反映。两侧是一组风情壁画,内容是寺庙的和尚及尼姑庵的尼姑及尼姑豢养的尤物。这些绘画内容在其它戏台上是非常少见的。戏台两侧书写有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对联高度概括了古往今来人间世事的演义变化及戏曲演出场所的功能作用。
文昌阁
文昌阁,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楼阁为两层两檐歇山顶式建筑, 底层两边为单间铺房,四周立红漆明柱18根,形成回廊。内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的官厅。四面装有花格门窗,上部绘制山水人物彩画80余幅。此阁在明清时为文人墨客会友、吟诗作画、读书的场所。到了清代末年成为文官办公的地方。
“天下雄关”碑
关西门外百余米处,有清代刊立的“天下雄关”石碑。清嘉庆十四年(1809)肃镇总兵李廷臣视察嘉峪关防务时,见这里南有祁连雪山,北有黑山,关势雄伟,便写下“天下雄关”四字并勒石为碑。给后人留下了永恒的纪念。
柔远门
内城西门,门额刻“柔远”二字 ,意思是明王朝对边陲(关外)各游牧民族实行“怀柔”政策,安抚边远地区,以实现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
内城
内城墙高9米,加垛墙1.7米,总高10.7米。6米以下为黄土夯筑,6米以上用土坯加筑。历经六百多年,墙体虽有剥落,但大部份仍然完整牢固。相传,修筑城墙用的黄土,都是经过认真筛选和加工制作的,首先将选好的黄土放在青石板上,让烈日烤晒,将草籽晒死。嘉峪北段长城下出土的“长城工牌”,上面详细记载了当时修长城的分工情况。“长城工牌”现陈列在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内,“工牌”为石质,正面刻:“弟(第)一工起”,背面刻有“蔡止梅起”,下面刻有修长城各工程队队长的名字。修筑工程结束后,要进行严格的验收:在距城墙一定距离内,用箭射墙,如果箭头射不进去,证明城墙坚固合格;如若箭头射入墙体,则证明工程不合格,要进行返工重建。如此严格的长城工程管理制度,保证了长城工程的质量。
罗城和箭楼
罗城初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由肃州兵备道李端澄主持修建。“罗城”是应敌的正面,“凸”字形城墙全部用砖包砌,非常坚固。“罗城”南北两端建有“箭楼”,是观望关西、关南、关北烽火的设施。两端与外城墙相接,外城墙又与关城南北的长城相联。
角楼和敌楼
内城四角有角楼,也叫“戍楼”,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墙建有敌楼,是放置兵器的地方。站在这里回望, “光化楼”、“柔远楼”及“嘉峪关楼”三座高大建筑,同在一条中轴线上。这种“过洞式城门”及高台楼阁建筑形式,是中国几千年建筑历史及建筑形式的延续发展。
光化门
内城东门,门额上刻“光化门”三字,面向东方,表示旭日东升,瑞气普照大地。门洞由自黑山开采的石条铺成。
光化楼
建于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由时任肃州兵备副宪李端澄主持修建。“光化楼”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结构,楼高17米。精雕细刻,五彩装成。楼阁第一层为砖木结构,第二、三层是木结构榫卯咬合而成。虽然经历了近五百年的风风雨雨及地震等自然灾害,但它仍巍然屹立于关城之上,尽显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和精妙。
关帝庙
明末清初从内城迁到现处。庙内原有大殿一座,陪殿两座,另有刀房、过厅、马房和牌楼。总面积720平方米。
关帝庙曾多次扩建,最后一次重修是嘉峪关游击将军熊敏谦主持的。1998年由嘉峪关关城文管所自筹资金70万元对关帝庙进行了重新修复,对牌楼进行了彩绘,使关帝庙恢复了明清时的风采。
东瓮城和西瓮城
嘉峪关东西两瓮城布局森严,东瓮城门楼眉额刻“朝宗”两字,表示过往朝廷官员虽远行“极边”,但仍不忘朝廷和君王。与此相对的“西瓮城”, 门额刻“会极”二字。意即从西域来的诸侯,仕官,商旅,亲善友好地在这里相会,从这里经过,向中原王朝朝贡。西瓮城也劈门南向,不与内城门直通,使关城更加肃穆幽深,成为内城的一道防线。
游击将军府
嘉峪关游击将军府,也称游击衙门,初建于明隆庆年间,后来成为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现在的建筑是1987年在原建筑的基础上恢复修建的,为两院三厅四合院式,占地面积为1755平方米,建筑面积808平方米。
在嘉峪关古代军事史上,游击将军府不但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指挥中心,而且是朝廷统治地方、检查商旅使者往来、联系西域和中亚及各少数民族的枢纽机关。
游击将军府复原陈列以历史史料为依据,以现有建筑为框架,以超级写实主义雕塑(高分子仿真雕塑)为主要形式,深入细致地展现了嘉峪关游击将军的生活史迹。
嘉峪关游击将军府陈列分为两个部分。前院以议事厅为中心,着重展示古代游击将军及文武官员指挥御敌、签发关文等情景。后院是游击将军及家眷生活的场所,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游击将军及其家眷的生活场面。陈列从人物生活入手,内容严谨、科学、准确,高分子仿真人物栩栩如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陈列形式既朴实又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趣味性,使其成为参观、游览嘉峪关的一处亮点。
嘉峪关关城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历史。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历时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边纪略》所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它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关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
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又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长城第一墩
一墩大峡谷景区
长城第一墩:即讨赖河墩。公元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它是明代万里长城从西向东的第一座墩台,是明代长城的西端起点,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距关城7.5公里,墩台矗立于讨赖河边近80米高的悬崖之上,可谓:“天下第一险墩矣”。
明代,嘉峪关管辖着“腹里、沿边、境外墩台三十九座”。关内墩台林立,纵横交织,相互瞭望,互通情报。长城第一墩,是关南最主要的一座墩台,担负着传递关南及祁连山诸口军事信息的任务。设有坞、驿马、驿驼、食宿、积薪等物,配备有一定数量的守兵。长城第一墩是嘉峪关军事防务的重要据点,这里曾经伴随着雄伟壮观的嘉峪关演绎过许多神奇的故事,诗曰:长城第一墩“清流讨赖临危壁,大岭祁连断战氛。铠甲冰河闻拆斗,旌旗旭日舞鹏鲲”。
长城第一墩景区自然景致壮观,东临酒泉,西连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连。讨赖河水滔滔东去,朝阳里,宛若银练飞舞在戈壁之上;夕阳下,又如飞龙游走于山涧之中。极目南眺,山峰终年洁白,衬映着蓝色天空,更觉清新如画。“四时大雪,千古不消,凝华积素,争奇献秀,氤氲郁葱,凌空万仞,望之如堆琼垒玉”。晨曦初起,彩霞横抹天空,天高野阔,千岭万壑竞披红装,婀娜多姿。雨后,祁连山中长云如练,缠绕山腰,或化作各种离奇物形,或变作铁马甲兵;或雨过天晴,彩虹横挂山川。正所谓:“余收远岫和云湿,风度疏林带舞飘”。
长城第一墩旅游景区面积约3.22平方公里。景区包括长城第一墩、综合服务区、讨赖河滑索、讨赖客栈、天险吊桥、“醉卧沙场”雕塑群、“中华龙林”等内容。其中下沉式综合服务区有贵宾接待室、游客服务中心、饮吧、观景平台、滑索、旅游纪念品商店等设施。景区以长城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为内涵,以戈壁风光和西北民俗风情为基础,是一处观光、探险、休闲、娱乐、怀古游学的好去处。
悬壁长城
石关峡又名水关峡,它的南面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面是高耸入云的黑山。断壁长城和悬壁长城是嘉峪关西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断壁长城居于黑山峡口之南,为东西走向。悬壁长城在峡谷的北面,为南北走向,城墙陡峭直长,气势雄伟,垂若悬臂,有“西部八达岭”之称。这两条长城形成拱卫之势,共同扼守黑山峡口。
石关峡悬壁长城文物景区位于嘉峪关市西北14公里处,距嘉峪关关城8.4公里。景区的主题是古丝绸之路文化和长城文化。景区内参观的主要内容有体现长城文化的悬壁长城,有体现古代丝路文化的“丝绸古道”雕塑群和嘉峪关古代兵器展览等。
景区的主要项目分为四大功能区,即石关峡古丝路文化长廊区、悬壁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区、休闲度假区、管理区。
石关峡古丝路文化长廊区贯穿整个景区,有“丝绸古道”雕塑群。悬壁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区有悬壁长城、水门和古代兵器展览等内容。休闲度假区就是长城北侧绿化区域和景区入口小广场,这里向游客提供烧烤、茶饮、棋牌娱乐和出售旅游纪念品等休闲服务。管理区主要指长城南侧的旅游服务设施,包括管理中心、公共卫生间、广场、停车场等。其中,管理中心为一层四合院式仿古建筑,占地面积有603m2。水门为三层仿古式建筑,长48m,高13米,占地面积为345.6m2。新建长城,就是悬壁长城与水门之间的这段长城,全长158m,为黄土片石夹沙夯筑而成。
另外,在这里可以领略浑然天成的弥勒山景观,报国寺里佛钟声声,梵音袅袅,呈现一派祥和景象。
古丝绸之路雕塑群雕刻了中国古代在嘉峪关地区有过记载的张骞、霍去病、班超、玄奘、马可波罗、林则徐、左宗棠七位主要历史人物造像及五名随从、二匹马、二峰骆驼和一架马车塑像组成,借以展示石关峡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人文内涵。张骞两次出使西使,霍去病率军攻伐匈奴,唐玄奘西天取经,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东入中原都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史迹。
七一冰川
“七一”冰川位于嘉峪关市西南116公里处的祁连山腹地,它是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的科技工作者和原苏联冰川学专家于1958年7月1日发现、并以发现日期命名的一座高原冰川。该冰川斜挂于坡度小于45度的山坡上,冰层平均厚度78米,最厚处达120米,冰峰海拔5150 米,冰舌前沿海拔4300米。
“七一”冰川旅游区域约4平方公里,每到夏秋季节,冰峰在蓝天丽日下分外晶莹耀眼,与潺潺的溪流以及绿草如茵、鲜花盛开的高山牧场,共同构成一幅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迷人画卷。由于冰川海拔较高,游客登临时常常会遇到阴、晴、雨、雪等天气,在一日之内经历四季,堪称一生中难忘的体验。“七一”冰川还以“亚洲距离城市最近的可游览冰川”被编入了部分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的教科书。
“七一”冰川气候独特,景色迷人,是开展登山探险、避暑休闲、科考研究等旅游活动的好去处,也是嘉峪关市旅游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步伐,2002年至2003年,嘉峪关市共投资312.01万元,铺筑了自S215线至山脚下9.443公里沙石路,修建了1000平方米停车场和 180米步行台阶,并对近2公里登山道路进行了修整。修建了占地545.8平方米的“冰川环保探险旅游服务中心”,内设接待室、急救室、工作室、厨房、餐厅和6间客房,配备了发电机和全套的住宿接待设施,使冰川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功能得到了初步改善。
魏晋民俗文化旅游景区
“果园——新城魏晋墓群”是国务院2001年公布的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峪关魏晋砖壁画墓是“果园——新城魏晋墓群”的一部分,位于嘉峪关市区东约18公里的新城镇,在近13平方公里的地域内分布着魏晋时期的古墓葬一千余座,素有“地下画廊”之称。1972年——1979年期间,先后发掘了18座墓葬,其中9座为画像砖墓,9座为素砖墓。其中五号墓于1973年5月整体搬迁到甘肃省博物馆。目前正式对外开放2座,新城墓葬建筑形制独特,墓葬由墓道、墓门、门楼、前室、中室、后室、甬道、耳室、壁龛等组成。建筑用砖分为印纹方形砖、长方形砖、雕刻砖、画像砖等。墓门用条形砖叠砌为拱券形,券顶以上采用条形砖叠造门楼,门楼墙面嵌砌有斗拱、人物、兽首等造型的雕刻砖,墓顶多为盝顶式和拱券式。
墓葬共出土760余副砖画,形式多为一砖一画、半砖一画或几块砖组成的连环画。这些砖壁画色彩鲜艳,风格独特,画技巧妙,砖壁画内容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有反映农耕、养殖、采桑、宴居、出行、军事操练、狩猎等内容,是研究魏晋时期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民俗及气候等的实物资料。其中绘画方面的内容,在美术领域填补了我国魏晋时期绘画史上的空白。
以上信息由重庆旅行社/重庆美亚地接旅行社整理编辑,欢迎访问美亚旅行社官网了解更多重庆到嘉峪关旅游,嘉峪关旅游跟团价格,嘉峪关当地游路线,嘉峪关旅游攻略,嘉峪关旅游资讯等嘉峪关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