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关黄陵庙的传说很多,“黄陵”之称也令人费解。黄陵庙原名黄牛庙,据《宜昌府志》载:此庙为纪念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而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清同治甲子年(1864年)的《续修东湖县志》载:“峡之险匪一,而黄牛为最,武侯谓乱石排空,惊涛拍岸,剑巨石于江中”,又曰“神像影现,犹有董工开导之势,因而兴复大禹神庙,数千载如新。”黄陵庙的始建年代目前已无从考证,但我们从后来的一些史料上可以切摸到它的发展脉络。
目前黄陵庙中尚存一块诸葛亮为重建黄牛庙而撰刻的《黄牛庙记》,乃碑文云:“……古传所载,黄牛助禹开江治水,九载而功成,信不诬也,惜乎庙貌废去,使人太息,神有功助禹开江,不事凿斧,顺济舟航,当庙食兹土,仆复而兴之,再建其庙号,目之曰黄牛庙。”
1985年,对黄陵庙内的禹王殿进行大修期间,出土了唐代莲花瓣石柱础残片数块,花瓣硕大,似金柱础,同时出土有两件完整莲花瓣石柱础,作工规整,似可证明唐代曾重建过黄陵庙。北宋欧阳修于1036年10月至1038年3月在夷陵(宜昌)任县令时,留有《黄牛峡词》:“石马系祠前,山鸦嗓丛木,……朝朝暮暮见黄牛,徒使行人过此愁!”
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十月初九,陆游在《入蜀记》中云;“……九日微雪,过扇子峡……晚次黄牛庙,山复高峻,村人来买茶菜者甚众。……传云,神佑夏禹治水有功,故食于此。门左右各一石马,颇卑小,以小屋覆之,其右马无左耳,盖欧阳公所见,……欧诗刻庙中。”
1986年,在翻修禹王殿前十二级石阶时,于左边象眼石中拆除石马头一个。马头仅存顶部、眼睛、鼻子、嘴巴、脖子及马铃,其他部位均被打凿成长条规整面,作为象眼石砌在石阶的侧面,石马面部朝内。应是欧阳修当年所见石马无疑。
《东湖县志》卷二十六载:明洪武初,正式封黄牛庙所祀之牛归神,永乐壬寅(1422年)年冬,佥事张思安按部夷陵(今宜昌),闻黄陵江石滩群虎为害,当地设井捕获十有三焉,遂率夷陵守汪善并拜之,感谢黄陵神之灵应默佑做于斯民,并撰《黄陵神灵应碑记》。由此可见,黄陵庙之称应始于明洪武年间。
同治末年(1874年),清典史黄肇敏因专事制作峡江纪游图,于黄陵庙撰刻《游黄陵庙记》,记中云:“考诸古迹,今庙之基,即汉建黄牛庙之遗址也。庙遭兵焚,古褐无存,迨明季重建,廓而大之,兼奉神禹,盖嫌牛字不敬,故改为黄陵……”,又曰:“殿供大禹,楹楚镌万历四十六(1618年)旧州人建,旁有断碑仆地,拂尘读之,乃黄陵神赞颂,正德庚辰(1520年)南太仆少卿的西蜀刘瑞撰,后殿供如道教老子像,云即黄陵神也,座侧立一牛,木质。尝闻国朝宋琬题楹贴云:奇迹著三巴,圭壁无劳沈白马,神功符大禹,烟恋犹见策黄牛,今亡矣。
后又一殿,供释迦牟尼像。”据此而知,明正德年间,黄陵庙尚存,不知毁于何时,故明万历四十六年重建,且屹立至今。据上述所载,以及维修过程中发现的遗物、遗迹证明,黄陵庙的确历史悠久,可能始建于汉代。
以上信息由重庆旅行社/重庆美亚地接旅行社整理编辑,欢迎访问美亚旅行社官网了解更多重庆到黄陵庙旅游,黄陵庙旅游跟团价格,黄陵庙当地游路线,黄陵庙旅游攻略,黄陵庙旅游资讯等黄陵庙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