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说极喜欢这名字,念在口中唇齿间由清脆而宛转。一阳指,六脉神剑,金庸给世界一个一切武侠梦,大理段氏就开在这梦中,宛如茶花。
穿行于大理古城的街头巷尾,茫然四顾,固执地寻找着属于我的剑光侠影。
是夜十点,全城停电,星空下,裹在披肩里的我,飘曳于夜色中,携一身风尘,无声行过。
大理古城,背倚苍山十九峰,面濒洱海万顷波,始建于唐代。南诏王阁罗凤在取得了“天宝战争”的全面胜利后,开始开疆拓土,广筑城池,其中就有南诏三都之一的羊苴咩城。公元780年,他的孙子异弁寻迁都羊苴咩城,并进行了重修和扩建,使其成为建都时间最长的南诏国都。公元938年,段思平建大理国羊苴咩城始称“大理”。公元1382年明大理卫指挥使周能重建大理城。今天的大理古城,基本沿袭明代风貌。
古城为矩形,东“海通”、西“苍山”、南“承恩”、北“安远”四门中,“承恩”、“安远”门为明代旧物。南、西、东城墙尚有1400米残存,城中心有仿造的五华楼。
大理古城
上关风、下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大理古城终年起风,虽不大却连绵不绝,所以大理鲜有露天夜市。
一头碎发怎么也梳不成形,风儿总要顽皮地拨成乱草。梳来梳去,人就给梳进一家小店里。小店卖的是仿古纪念品,精明的店主把货物堆得乱七八糟,青铜白银上蒙着些灰尘,一股古老神秘的气氛就出来了。
信手挑了支银簪,端头缀着蓝色石珠,垂下长长的流苏,这种该叫“步摇”吧?随口还了个很低的价,老板娘居然肯卖。包起发簪,暗笑自己心急,头发刚刚能束成一握,什么时候才能挽起,让这簪摇曳生风,别生妩媚呢?
大理人做生意不贪心,价钱还得差不多就卖,同样的东西,总比丽江便宜些。
老有人拿着大把小束鲜花走过,循路找过去,花市就在小公园外。姹紫嫣红中,五名白衫红袄的白族少女,打着伞坐成一排,这五朵金花是供游人合影留念的,十元一次。人面鲜花相映红,人比花娇,还是花胜人艳?
我却跑去看一个坐在花摊后的女子。她正低头纳鞋垫,一身鲜绿衣上绣满大花小朵,发式高耸,极象元代贵族妇女的“姑姑冠”。上去攀谈,说是彝族,“我们四川的彝族可不是这样子。”我笑道,想起了大凉山的“察尔瓦”(羊毛毡披风),她头也不抬:“我们是正宗的。”
到处打听段王府一类的地方,听的人一脸茫然,然后摇头。问得次数多了,便有些气馁,一间书屋里,售书的女孩声音清脆,倒让我傻了眼:“我们有‘天龙八部影视城’!”
南诏建国264年,历十三世;大理建国316年,历二十二世。佛教在唐代传入大理,南诏后期兴盛起来,佛寺林立,大寺八百,小寺三千,巍为壮观。至大理国,佛教成为社会风尚,“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珠”,大理国二十二位君王中,倒有九位“避位为僧”。
崇圣寺始建时,方圆七里,三阁七楼九殿,房屋890多间,佛1400尊,寺内五重宝:三塔、鸿钟、雨铜观音、证道现碑、佛都匾,史称佛都。现寺庙已不复当日之规模,碑、钟、匾三宝毁于清,雨铜观音毁于文革,唯有三塔,至今仍屹立于苍山洱海之间。
坐公交车去崇圣寺,快出城时才知道坐反了方向,下车来拿着地图一个劲笑,方向感严重不清的我,居然能次次安然返家,也算是奇迹了。等了半天才有小中巴开来,既脏且烂,速度倒不慢。
一下车就看到一圈高墙红壁,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大气简约,却关不住三塔的白色身姿,从墙头探出头来。
崇圣寺三塔
走过整洁的方砖小广场,站在宽阔的门口,秀美的三塔一览无余。欢天喜地去买门票,一瓢冷水兜头而下--门票52元。大吃一惊后油然生出一股愤慨,家乡的大佛寺门票才四十,整整一座山呢。不平之下转身便走,在门口留了个影,算做是到此一游。出来时,一群群游客正往里涌。
坐在小广场上等车,过来一个人,要我坐他的马车。这种马车在大理随处可见,铁制的车厢有两排座位,装扮得花团锦簇,俗艳中倒有几分热闹。我正愤愤不平,说话便没声好气地,他也不恼,笑嘻嘻退过一旁,过一会又上来游说。
听我发了通牢骚,他告诉我旁边有个三塔倒影公园,能看三塔,门票才四元。我没事做,便跟他砍价,砍到游公园再回城坐他的车三块,便上了车。
公园里异乎寻常地安静,大概是游人们都去了崇圣寺的缘故,整座公园就我和车夫两个人,公园其实就是一潭水,地势略高于崇圣寺,三塔便一览无余。远远望去,天空下,苍山肃然,三道白影或纤巧,或精妙,或雄浑,倒映在镜面似的潭水中。一时恍惚,竟有些分不清水中岸上,孰真孰孰幻,风过处,揉一池碎影,模糊了一切。
虽然是阴天,在这里拍的照片,人看了都说背后象布景。
三塔吸日月精华,蕴苍山洱海钟灵秀气,便有许多灵异处。千寻塔在明代大地震中折裂如竹,十日后却复合如初。1925年大地震,大理房屋倒塌99%,千寻塔只震落了宝顶。而三塔连石基都不用,只用土基,莫非有神明暗佑?
坐着马车晃悠着回到古城,买了一块有名的小吃“烤饵块”。拿在手里,怎么看怎么象个卷饼,白白的烤得泡松,夹上豆芽、作料,很好吃。边吃边走,想起三毛笔下的墨西哥“夸塔”,好象也是这么吃法,却被她说成是美味的抹布,不禁疯子般大笑起来。大理历史上曾有过著名的“宋挥玉斧”的故事。公元965年,宋太祖赵匡胤平定西蜀后,有人提议他进兵云南,他用一只玉斧沿地图上的大渡河一划,“自此以外,朕不取。”故事的真伪不去管它,大理国和宋朝的确以大渡河为界,相安无事了一百多年,并保持着谨慎而客气的往来。
因《天龙八部》而名扬四海的段誉(段和誉)在位四十余年,积极和宋交好,最后禅位于子,自己出家去了。另一位同样有名气段智兴(段兴智)则没那么好命。他因投降元朝而被封为“摩诃罗嵯”(大王),既没有出家为僧,也不可能传位于子了。
公元1253年,大理国亡。
大约是为了维持古城风貌,大理的建筑都不高,但偏重于实用,对仿古的追求并不十分明显,看上去有些凌乱。城中无流水,便少了一份洁净,地上的垃圾较多。不能怪环卫工人,他们往往刚将垃圾扫成一堆,风就来了,不但垃圾四散,偶尔还可以看到纸片碎屑当空飞舞。
段氏、段氏,我东张西望,企望能找到这个名字,突然跳入眼中的,是“总统兵马大元帅府”。绛红色的三开间门厅威严肃穆,挂着块牌子“大理博物馆”。一向对博物馆情有独钟,自然不会放过。
这一进去就是一阵狂喜,终于出现了,我的段氏。展厅里最显著的位置,挂着两张南诏和大理国的世系表,段氏二十二君的名字赫然在目!段正明、段正淳、段兴智、段和誉等熟悉的名字,一一映入眼帘。
随即又陷入深深地失望中。陈列的文物从石器时代到近代,从新石器到金佛像,记述了大理的兴废沧桑,独独没有任何和段氏有关的物件,唯一能看到的,就是那张世系表。
表上有一个不属于段氏的名字--高升泰。这位“高先生”曾于1094年受禅即位,在位两年后还政于段氏。禅位于他的,是段正明,接受还政的,就是段正淳。金庸笔下的忠臣转眼就成了权臣,历史永远在风花雪月的背后露出血腥的狰狞面目。
沿着无人的花径转过回廊,来到一座小展厅。这里展示的,就是那位“总统兵马大元帅”杜文秀。
杜文秀,回族人,晚清秀才。1856年率众起义,建立大理政权,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剪除贪污,出民水火”,历时十八年,一度控制了大部分云南地区,1872年被清兵所灭。
看他的黄袍,看他的金印,看刀枪剑戟,最后在他的遗书前停下。在清兵围城的最后时刻,他决定以一死换回大理百姓的性命,写下遗书交给秘书连夜带走后,服下毒药。他在书中表示死不足惜,唯惧全滇教胞骂他叛变,因为他被人强拉着在降书上按下手印。“人言可畏,人言可畏而已!”我突然仿佛听到了阮玲玉那惨痛的呼喊声。
杜文秀服下的毒药背后,有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关于阴谋与背叛,爱情和死亡。郭沫若根据这个故事写成了一代名剧--《孔雀胆》。
他的死没有任何意义,清兵入城后,下令屠城,大理城血流成河。
我漫步于这座仿造皇宫的建筑中,幻想着那时的腥风血雨。义军在这里进行了殊死抵抗,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上都曾溅满鲜血,伏尸累累。今天,院内花木扶疏,凉风阵阵,寂寂无人。我闭上眼,用心聆听岁月深处的那声悲鸣。墙外,熙来攘往,红尘滚滚。
大理人过分崇佛轻儒,汉文字历史记载很少——
明灭元后,明太祖朱元璋在大理采取了两项措施:1、焚书。将大理文化典籍付之一炬;2、挖坟。挖掘削平元以前的坟墓——
明周能在中和镇的位置重修大理城——
南诏的羊苴咩城,大理国的大理城,近六百年的历史,还有段氏的身影,永远地消失在苍山洱海间。就算是死亡,也不能凝固一切。后人掘开地面,空无一物。
夜幕降临,风更大更盛,连灯火也似在飘摇。在传说与传说之间,上关依然长年起风。
我在一家店铺前立了很久,直到黑暗完全笼罩一切。停电了,我把披肩裹得更紧,慢慢走向旅店——大理城内的一处庭院。
所有的店铺都关上了门,行人不见踪影,只有烧烤摊的炭火还在闪烁。火光中,映出那间店铺的招牌——
段氏银器店。
来源:新浪旅游
重庆美亚国际旅行社www.57023.com
以上信息由重庆旅行社/重庆美亚地接旅行社整理编辑,欢迎访问美亚旅行社官网了解更多重庆到大理旅游,大理旅游跟团价格,大理当地游路线,大理旅游攻略,大理旅游资讯等大理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