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白马寺的想法由来已久,起初是因为在网上看到网友的游记,二是想拜拜佛,白马寺的香火旺盛想必也是有缘由的。近日联系到洛阳的朋友,在他的陪同下,对白马寺也算是进行了彻底的游览。
对于白马寺由来的传说总的有两种:一种说是明万历十二年(1584),第三世达赖去佑宁寺等地途经此地,传说坐骑死去,遂塑白马于寺,故名“白马寺”此为一种;又说该寺是安多地区首建的佛寺,类似河南的白马寺,故名者,此为一种;再说是汉明帝夜梦金人,金色的身体像朝霞一样闪闪发光,身上有日光环绕,飘飘荡荡从远方飞来,降落在大殿前。汉明帝非常高兴。第二天一早上朝,他把自己的梦告诉众大臣,询问是何方神圣。太史傅毅博学多才,他告诉汉明帝:我听说西方天竺(印度)有一个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身于虚幻中,全身环绕着日光,君王您梦见的大概是佛吧!于是汉明帝派人取经,三年后白马驮经而回,于是建寺为白马寺。
第二种呢实际上考证过的,说是洛阳白马寺名称由来是汉明帝刘庄所命。因为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历来被中外佛教界誉为“释源”、“祖庭”。它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派遣使者西域拜求佛法。永平十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载佛像、佛经,到达洛阳,汉明帝躬亲迎奉。翌年,明帝赦令在洛阳西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
白马寺建成后便成为东汉最主要的译经场所。摄摩腾、竺法兰首先在这里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之后天竺僧人昙柯迦罗又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律《僧祗戒心》。随着佛经汉译本的逐渐增多,佛教在我国日益广泛传播开来。所以尽管后来佛教派系繁多,刹庙林立,但白马寺一直被佛门弟子同尊为“释源”,即中国佛教的发源地。
走进山门,西侧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石碑。这是宋太宗赵光义下令重修白马寺时,由苏易简撰写,淳化三年(992)刻碑立于寺内的。碑文分五节,矩形书写,人称“断文碑”。山门东侧有一座《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石碑,这是元太祖忽必烈两次下诏修建白马寺,由当时白马寺文才和尚撰写,至顺四年(1333)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刻碑,立于寺内的,人称“赵碑”。过东西对称的两碑,便是白马寺的第一殿——天王殿。遗憾的是天王殿的图片只是拍了一个侧面,没能正面拍摄,因为游人太多。所以没能拍到可心的图片。
天王殿是元代建筑,明清两代均重修,为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基高0.9米,长20.5米,宽14.5米,是明朝由原山门殿改建而成的。整个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绕以回廊。屋顶正脊有“风调雨顺”、后脊有“国泰民安”几个大字。殿内最值得一提是弥勒笑像,这是明代塑的。在佛教传说中,弥勒菩萨将继承释迦牟尼佛位,成为未来佛。但是白马寺天王殿内这尊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却有一个民间传说:相传五代时,浙江一带有位名叫契此的和尚,他经常用一根锡杖肩背一个布袋来往于热闹的街市,人们叫他布袋和尚。这位和尚逢人乞讨,随地睡觉,形似疯癫。他在临死时,说了这样一个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人们就把他当做弥勒的化身,并根据他的形象塑造了一尊佛像,供在寺内的天王殿里。这其实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一个缩影。
走出天王殿便见到一座石雕,据介绍这叫作“石雕蟠桃腰芦蘆”,据说这座“石雕蟠桃腰芦蘆”有神奇的力量,就是你先摸摸它。再摸摸自已身上的常痛处,就能消除疼痛。不管信不信,我是把这座石雕紧紧的抱了一下,再周身按摩一番,咦,真的舒服耶,你信吗?
继续向前,便可看到大佛殿,是白马寺举行重大佛事活动的场所,现存殿堂为明代建筑。殿内的三尊佛像:中为释迦牟尼,左为摩诃迦叶,右为阿难。构成了“释迦灵山会说法像”。这取材于一个佛教禅宗典故。据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面对众弟子,闭口不说一字,只是手拈鲜花,面带微笑。众人十分惘然,只有摩诃迦叶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释迦牟尼见此,就说:“我有正眼法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样,摩诃迦叶就成了这“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禅宗传人,中国佛教禅宗也奉摩诃迦叶为西土第一祖师。白马寺大佛殿的“释迦灵山会说法像”就是根据此传说塑造而成的。三佛旁边,还有手拿经卷的文殊和手持如意的普贤两个胁侍菩萨。释迦牟尼佛像背后是观音菩萨像。
殿内东南角高悬一口大钟,据说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僧人杵击,钟声响遍方圆十里;更奇妙的是,由于音律相同,远在25华里之外的洛阳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也应声而和。被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的“马寺钟声”即由此而来。白马寺六景之一的“马寺钟声”,是历代文人骚客叹咏礼赞的古都文物胜景。据历史记载:白马寺原有一口大钟,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杵击,钟声四野传响。更妙的是,只要白马寺的大钟一响,远在25里之外洛阳城钟楼上的大钟也会应声而鸣!“洛阳两古钟,东西相和鸣”这是多么不可思议啊!这口大钟是由明代太监黄锦等铸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高1.65米,重2500公斤,造型古朴大方,钟声浑厚悠扬,轻轻一击,余音袅袅,历久方息。原本想去敲一敲,不过,可惜现在敲钟要钱,这钟已经成了赚钱的工具,而失去了本身的作用了,因此,也就没有必要敲了。
大佛殿后,是一座悬山式建筑“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原是元代所建,它长22.8米,宽14.2米。殿脊前部有“佛光普照”、后部有“法轮常转”各四个字。明清时曾经加以修建后乃至重建。殿前有一月台,是寺院内最大的殿宇。由歇山顶改为悬山顶,面积有所缩小。殿内贴金雕花的大佛龛内塑的是三世佛:中为婆娑世界教主的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的阿弥陀佛。故又称此三尊佛为“横三世佛”。三尊佛像前,站着韦驮、韦力两位护法天将的塑像,执持法器。两侧排列十八尊神态各异、眉目俊朗的罗汉塑像。这十八罗汉都是用漆、麻、丝、绸在泥胎上层层裱裹,然后揭出泥胎,制成塑像,这种“脱胎漆”工艺叫夹苎干漆工艺,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乃寺中塑像之精品。背后殿壁上还排列整齐地刻镂着五千余尊微型佛像。
白马寺内的建筑按照中轴线两侧左右对称、整体建筑,且结构严谨,具有典型的中国佛寺特色。
沿着中轴线前行,便可游览清凉台、毗庐阁及其左右两侧的法宝阁、藏经阁雄殿。
清凉台被称为“空中庭院”,“兰台画阁碧玲珑,皓月清风古梵宫。石磴高悬人罕到,时闻爽籁落空濛。”是白马寺的胜景。
走上清凉台,就能看到毗卢阁。毗卢阁是白马寺内最后一座佛殿,坐落于清凉台上,系一组庭院式建筑。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刘庄乘凉、读书的地方。永平年间,蔡愔等取经回来后,即把所取经典和佛像供奉在此台上,同来的印度二高僧也在此台上禅居和译经传道。正面大殿毗卢殿为重檐歇山楼阁式建筑,长15.8米,宽10.6米,初建于唐,元、明、清历代都曾重修。阁内正中有一座砖台座,设一木龛,龛内供奉一尊毗卢佛像,左立文殊,右立普贤,这一佛两菩萨,在佛教中合称“华严三圣”。
毗卢阁外两侧有两座配殿,即摄摩腾与竺法兰配殿,分置二高僧泥塑像,以示纪念。今山门东西两侧尚有二僧之墓。
这里还能俯瞰白马寺的部分景观。
首先入眼的就是齐云塔。齐云塔,又名释迦舍利塔,为中国第一古塔。创建于东汉永平己巳年(公元69年)齐云塔是一座四方形密檐式砖塔,13层,高35米。它造型别致,在古塔中独具特色,不可多得。齐云塔前身为白马寺的释迦如来舍利塔,现在齐云塔为金大定十五年(1175)重建,风格与西安小雁塔相仿。为洛阳现存最早的古建筑我去的时候,正在重新维修。所以只能拍摄两张正在维修的齐云塔。
顺道看的还有大雄宝殿后的接引殿,白马寺内的接引殿也是一般寺院所罕见的。它长14米,进深10.7米。为双层殿基,是寺内最小建筑。殿内供西方三圣。中为阿弥陀佛立像,左边为持净瓶的观世音菩萨,右边握牟尼宝珠的是大势至菩萨,均为清代泥塑。
今日一游,白马寺‘中国第一古刹’的称号果然名不虚传。若以后再有机会到此,定要携带上我的爱人和父母。在洛阳、在白马寺,中国佛经的精华在这里延续着……
以上信息由重庆旅行社/重庆美亚地接旅行社整理编辑,欢迎访问美亚旅行社官网了解更多重庆到白马寺旅游,白马寺旅游跟团价格,白马寺当地游路线,白马寺旅游攻略,白马寺旅游资讯等白马寺相关的信息。